三 国时 期战争频繁
,
各国都在建立强大的舟师
,
兴造各种类型的战船
,
特别是孙吴拥
有数量庞大的船队
。
孙昊使者赵咨出便曹魏时曾自称道
“昊
王浮江万艘
,
带甲百万
”
赵
咨之辞虽不免有自夸之 嫌
,
但估计相去亦不甚远
,
因吴亡时
,
长江之中尚有
“舟船五 千
余
艘
”
足 见江南舟揖之 盛
。
战船的分类据《越绝书
·
扎记》载
,
吴王圃间元年(公元前
5
年)
,
伍子青告阖间
,
水军
“船名
大翼
、
小翼
、
突冒
、
楼船
,
桥肛
”
等
,
这是 我国战船
分类的最早记载
。
到 东汉和三国之 际
,
战船根据不同需要分类更 细
。
楼船能攻能守
,
宛如水上城垒
,
是战船的重要船型
。
其种类很多
,
一般是根据船只 的
大小在 甲板上建楼数层
,
有一 种三 层楼的大船
,
它的每一层都有专门名称
,
“船上室日
庐
,
象舍也
,
其上重室日飞庐
,
在上故日飞也
,
又在其上日雀室
,
于中候望
,
若鸟 雀之惊 视
也
。
”
汉武帝时
,
曾于长安西南挖建昆明池
,
于池中建造楼船
,
训练水军
。
《史记
·
平
准 书》载
,
汉 武帝
“
治楼船
,
高十余文
,
旗帜加其上
,
甚壮
。
”
建立了一支名为
“楼船”
的水军部队
。
至三 国时
,
楼船便成为水军 的主 力
。
孙昊最大的楼船上下 五层
,
可
“
载坐直
之士 三千人
”
帅《三国志
·
吴 志
·
董袭传》载
:
“曹公出濡须,
袭以权赴之
,
使袭督五楼
船住濡须口
。
”
由此可见楼船是水军的指挥船
,
带兵的主将 在其上指挥作战
。
蒙冲
、
斗舰
、
走炯是三 国时期水军使用 的三种精锐舰船
,
结构坚 固
,
性能好
,
都是速
度快捷
,
能攻敌船的战斗舰艇
。
《资治通鉴》卷6 5
引杜佑曰
:“蒙冲
以生牛皮蒙船覆背
,
两
厢开掣掉孔
,
左右有弩窗
,
矛 穴
,
敌不得近
,
矢石不能败
,
此不用大船
,
务于速疾
,
乘人
之所不及
,
非战之船也
。”
“斗舰,
船上设文墙
,
可高三尺
,
墙下开掣掉孔
。
船内五 尺
,
又
建棚
,
与女墙齐
。
棚上又建女墙
,
重列战敌
,
上无覆背
,
前后左右树牙旗
,
帜蟠
,
金鼓
,
此战船也
。
”
“走
炯
,
舷上立女墙
,
置掉夫 多
,
战卒少
,
皆选 勇力精锐者
,
往返如飞鸥
,
乘人
之所不及
,
金鼓旗帜
,
列之 于上
,
此 战船也
。”
孙吴 的水军 中这类战船最为 出名
,
所谓
“蒙
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
”
。
战船中还有一种类型
,
称作舫
,
是一种将两船并列相连
,
成为 一体的
“
双体船”
。
如
两条以上的船连在一 起
,
则称连船
。
兰国末期
,
舫发展到鼎盛时期
。
据
《晋书
。
王浚传》
载
“
武帝谋伐吴
,
诏浚修舟舰
,
俊乃作大船连舫
,
方百二 十步(约合
17 0
多米)
,
受二千余
人
,
以木为城
,
起楼槽
,
开四出门
,
其上告得驰
三
马往来
”
。
据说
,
建造时刨削下来的木屑
碎片连江面也遮住了
。
其他类型的船只
,
还有用 于冲锋的
“先登”
,
用于攻击的
“露挠”
,
有船体赤色的轻型战船
“赤马”
,
侦察敌阵用的
“斥候”
,
用于冲角的
“
冒突
”
,
船身较长
船体较小的
“艇”,
等
。
还 出现了重型战船
“槛”
(即重武装战船)
。另外,
在公元
21 3
年
,
曹
操令部下在濡须附近
,
制造了一批油船。此船外裹牛皮为装甲
,
牛皮上涂上桐油
,
其防护
性能比东 汉的
“蒙冲”
又有所发展
,
值得注意 的是
,
战船在进攻的 手段中
,
除原有的刀
、
剑
、
弓矛之外
,
已开始将
“弩”
安装在蒙冲等战船上
,
加强了攻击力
,
船上的水兵也开始配
备铁甲
(恺)
,
加强了防卫能力
。
除了战船以外
,
还造了很多 客船和货船
。
客船分别有官船
和民船;民船中又有炯
、
骗
、
艇
、
扁舟
、
轻舟
、
舱舟
、
舫舟等几种
。
三国时期
,
民间的造船
业也建立了
,
如南昌城西南的驹艇洲
,
就是因为造了
“的艘大扁”
而得名的
。
民船的增
多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兴旺
。
据左思
《吴都赋》载
,
建业
“水浮
陆利
,
方舟结驰富中之
陀
,
货殖之选
,
乘时射利
,
财丰巨万
。
”
足见江南地区航运繁盛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
民船的运载量都较大
,
如航行在南海的船舶
,
“大者长二十余丈,
高出水三二丈
,
望
之如阁道
,
载六七百人
,
物出万解
”
,
一 些不 算大的海船也能载马八十匹
·
1 0 8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