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86年
弟
1
期
南北大运河始于曹魏 论
王育民
历来史家治运河史者
,
咸以隋场帝开浚以洛阳为中心
,
北通冰郡
、
南达余杭的运 进
,
为
南北大运河形成之始
。
事实
_
L
,
早在三 国时期
,
“
以通渠积谷为 备武之 道
”
的曹魏
,
即有
纵贯河北平原及沟通江淮运河的畅通
,
南北大运河已规模粗具
。
其所开运道数星之多
、
迁流
之长和影 响之深
,
在我国运河史上均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
抵以年代久远
,
或经历代加以利用
改造
,
或已湮废不存
;
史籍记载又失之过简
,
甚或网如
。
致使后人误将大运河形成的时间推
迟到四个世纪以后的隋代
。
本文试作初步辨正
,
以就教于史学界
。
一
、
以邺为中心
,
河北诸渠的开凿
东汉末年
,
曹操在平定河北(指当时的黄河以北)的过程中
,
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孟要
,
陆续开凿了一些运河
,
发展了河北平原的水运交通
。
河北平原东临渤海湾
,
西傍太行山
,
地
势平衍
,
河流众多
。
这些河流大都作东北
、
东西和东南向
,
经由地势低注的渤海湾西部分流
入海
,
彼此之间互不径通
。
曹操正是利用这些河流的自然特点
,
筑渠其间
,
加以联缀
,
使其
从南到北形成一条通航的运道
。
1
.
白沟
:
曹操为北征雄据邺城(今河北磁县东南)的衰尚
,
一」
二
“
建安九年(公儿2 0
谨年)
春正月
,
济河
,
遏淇水入 白沟
,
以通粮道
”
。
白沟是黄河南徙后留下的故通
,
又名宿青
读
,
因水源缺乏
,
不能畅通
,
淇水即今淇河
,
本流入黄河
,
为了引淇水以充实白沟的水量
,
主
要工程有三
:
其一是在距淇水入黄河处几里的淇水口(今淇县东卫贤镇附近)
,
下大杭木为
堰
,
以阻截淇水流入黄河
,
“其堰悉铁柱,
木石参用
”
,
其二
,
在堰北开运渠
,
使淇水改
道 流入白沟
。
堰可能系一种拦河滚水坝性质
,
潜船由黄河盘坝或拖船过堰
,
以进入白沟,其
三
,
在顿邱县遮害亭东
,
黎山西北黄河故道宿骨口北面会淇水处
,
建筑石堰
,
以堵塞淇水南
出入河的渠道
。
白沟沿着黄河故道向北延伸
,
至内黄(今河南内黄县酉北
)县北
,
疽水(今女阳河)来
汇
,
使军粮得以通过白沟运到邺城以东地区
。
自沟复东北过馆陶县(今河北馆陶县)北至广宗
县(今威县东)
,
循纵贯河北平原的清河故道
,
至今青县附近注入呼拖河(今淖沱河)
,
成为
河北地区的水运干道
。
2
.
平虏渠
:
袁尚被曹操战败后
,
逃依辽西乌桓首领踢顿
,
妄图东山再起
,
为了消除后患
,
曹操决定北征乌桓
,
于建安十一年(公元20 6年)命董昭
“
凿渠
,
白
”
州也入孤 水
,
名平 虏
渠
”
。
呼拖河下游流经今河北青县北入海
,
派水
_
L游即今大沙河
,
下游相 当于今大清河至
海口段
。
平虏渠的开凿即解决青河
、
呼拖河和孤河的联运问题
。
《水经
注》因呼拖河和派水两
‘何渠纪闻,
卷四
。
;
三国志
,
卷一
‘魏志
·
武帝纪
》.
《水经
·
洪水注
,
。
三 国志
》卷一‘魏志
·
武帝纪
》.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