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亡佚
,
平虏渠具体方位亦失载
。
唐李吉甫
《元和郡县志》沧州鲁城县:
“平虏渠在郭内,
魏武北伐匈奴开之
”
。
米乐史
《太平寰宇记》沧州乾符县:
’
“平虏渠在县南二百步,
魏建安中于此穿平虏渠
,
以通军槽
,
北
伐匈奴
,
又筑城在渠之左”
。
按乾符与鲁城实为一地
,
在今沧州市东北八十里
。
据
《
旧唐
书
·
地理志》记载
:“隋各城县,
武德四年属景州
,
贞观九年改属沧州
,
乾符年改为乾符
”。
又《沧县志》云
:
“今沧县旧治北四十余里有乾符村,
其地在今青县之东
”
。
当为平虏渠南口
所在
。
平虏渠会合派河的北日
,
文献不见记载
。
从今南运河与大清河会流的情况看
,
约在今天
津市静海县的独流镇
。
平虏染的故进也大体上介于青县到静海县独流镇之间
,
相当于 以后京
杭大运河南运河的北段
。
3
.
泉州渠
:
在开凿平虏染的同年
,
“
又从询河口凿入潞河
,
名卜l泉州渠
”
。
盖因渠道
南起泉州(故址在今武清县城上村)境而得名
。
据
《水经
·
淇水注
》:“清河又东北通穷河
邑
南
,
东北至泉州县
,
北入淖沱
。
《水经》日:
筒沟东南至泉州县
,
与清河合
,
自下为抓河
尾也
,
又东
,
泉州渠 出焉
, ,
。
按穷河 邑在今静海县南
,
地 当平虏渠所逸
,
说明平虏渠沟通呼
拖河与汲水后
,
清河已在泉州县境与潞河下游(筒沟)会合
,
会合以后开凿的泉州渠
,
其南口
当在潞河下游即今天津市以东的海河之上
。
《水经
·
鲍邱水注》论及泉州渠时云
:
, ’1匕逞泉州县东
,
又北通雍奴县东
,
西去雍奴故城
百二十里
,
自淖沱北入
。
其下历水泽百八十里
,
入鲍邱河
,
谓之泉州口
”
按雍奴故城在今宝
坛县东南十里
,
从泉州渠西去雍奴故城的距离
,
及所经少阔的水泽地区来看
,
其还流当自今
天津市东
,
经七里海
、
黄庄洼等注地北上
。
其北入鲍邱水的水口
,
《水经
·
鲍邱水注》亦有记
载
:“水
出右北平无终县(今蓟县)西 山自杨谷
”
的沟水
,
“
又南入鲍邱水
,
鲍邱水又东合
泉州渠口
”
。
说明泉州渠的北口
,
当在询河进入鲍丘水处的下方
。
4
.
新河
:
曹操原拟利用潞水运道由今古北口出塞
,
北征蹋顿
,
后因潞水下游有几处水势
湍急
,
不 利于舟行
,
始决定在下方另开泉州渠通鲍丘水
,
然后续开运道转而向东达濡水(今
滦河)
,
以便由辽西进军乌桓
。
因而
,
在开凿泉州渠的同时
,
又自鲍丘水开 运渠东入濡水
,
谓之新河
。
据
《水经
·
孺水注》记载
:
“
自雍奴县承鲍丘水东出
,
谓之盐关口
,
魏太祖征蹋顿
,
与询
口俱导也
,
世谓之新河矣
。
陈寿
《魏志》云,
以通海也
。
新河又东
,
会于濡水
”
。
按新河
既与泉州渠运道相联接
,
其承鲍丘水东出的盐关口
,
当在泉州渠进入鲍丘水的询河口下方不
远处
。
《水经
·
濡水注》对新河的逞流记载较详
,
渠道出盐关口后
,
中间穿过庚水(今州河)
、
巨梁水(今还乡河)
、
封大水(今陡河
)
、
缓虚水(今沙河)
、
素河
(
今沂河)等
,
最后在
乐安亭(即汉乐安县故城)南与濡水合
。
从沿途横截的这些北来的天 然河流看
,
其运道向南
是和海运相接的
。
平虏
、
泉州
、
新河三渠
,
形成一条和海岸线荃本平行的
,
由西南转 向东北的弧形运道
。
用以代替海运
,
可避海上风涛之险
。
但这些地方沿着海边
,
自古就是一片沮枷之地
,
每到夏
‘元和郡县志,
卷一八
,
河北道三
.
t
太乎丧宇记
》卷六五,
河北道一四
。
《旧唐书,
卷三九
《地理志》二,
河匕 道
,
三国志
》卷一《魏志
·
武帝纪
》
.
J
.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