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略论《三国演义》的叙事模式与中国文化思维的关系
(0 次评价)5633 人阅读0 次下载
“英雄诞生前 的预兆 (证明他未来必大贵) ” 、 “结 义兄弟 ” 、 “谋士兼 巫师术士 ”、“ 英雄神奇的武器和坐骑 ” 等史诗母题来增强人物的史 诗特点 。 由于描写的重点和 焦点都转移到了刘备一方 , 《三国演义》 相对于 《三 国志》而言在篇幅分配上就大大向蜀国倾斜 : 《三国志》 六十五卷 中魏 占三十卷 , 蜀 占十五卷 , 吴 占二十卷 , 而在 《三国演 义》中 , 百二十回的二百四十个对句 , 就有一百四十个对句直接关 系着蜀主 、 蜀将和 蜀事 , 占百分之六十左右 。 这样就形成了三足鼎 立 、 以蜀汉为叙事中心 的新格局 。 《三国演义》的叙事结构产生这 么大的变化 , 其中当然有儒家正统观念和 “ 仁政 ” 理想的影响 , 但 “史 诗性 ” 思维的 引导作用更为重要 , 它不仅使一部小说达到 了史诗 高度 , 而且还在历史政治意义上的 “仁政” 理想中加进不朽的审美 魅力 。 其次 , “ 史诗性 ” 思维在《三国演义》中体现在连多民间英雄史 诗母题以一种淡化 (减弱) 的形式被运用 , 其中最重大的 两个母题 是 “ 战争 ” 和 “ 谋略 ” , 而且这两大母题往往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 《三 国演义》整部书就建立在这种文韬武略上 , 人才 、 谋略 、 智慧如 何在战争中运用 , 这是 《三 国演义》叙事的重心 。 在战争中人才的 谋略被高度智慧化 , 它成了战争成败的关键 , 诸葛亮即是这样一个 智慧型谋士 的典型 。 因此《三国演义》被当成一本 “兵书” 来读 , 毛 宗岗在第三十回 回评谈到袁曹官渡之战的描写时说 :“ 《三国》一书 , 直可作武经七篇读 。” 《三国演义》中当然并不缺少荷马史诗式的英 雄对阵和酣畅淋漓的打斗场面 , 如 “三 英战吕布 ”、 张飞马超挑灯夜 战 , 但好象更看重 “ 木马计 ” 式 的 “苦 肉计 ” 、 “反 间计 ” 、 “空 城 计 ” 的谋略计策描写 。 这种叙事结构的变化是 《三国演义} ) 偏离原 始史诗母题的一个表现 。 《三国演义》除了具有史诗的特点之外 , 还具有神话原型 的意味 。 史诗与神话本来就有极其密切的联系 , 而 “ 当需要赋予历史传说以 英雄史诗的形式时 , 固定的神话模式就担当起结构组织的作用。 。” 当罗贯中把三国时期的历史传说敷演成英雄史诗时 , 中国神话中固 一 3 一 7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7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7-5 01:23 , Processed in 0.47070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