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略论《三国演义》的叙事模式与中国文化思维的关系
(0 次评价)5631 人阅读0 次下载
史诗是一种既包含历史又超越现实的时空界限的文学类型 , 史 诗本身大概是源于撰写历史的需要 , 它是编年史 , 一本部落记事 , 是 习 J质与传 统的最重要记录 , 同时它又是带有一般娱乐性 质的故事书 。 史诗的作者都具有历史的透视意识 。 此外 , 史诗还有一种不可忽视 的特点 , 即规模大 , 有 “体积”、“重量”, 一般来说 , 史诗都很长 。 这些对史诗特点的阐释非常适用于 《三国演义》 , 只是 《三国演义》 不是用诗体而是以散文体创作的 。 从 《三国演义》所具有的这些史 诗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 “史诗性” 思维对罗贯中创作的影响 , 这种 影响是多方面的 。 首先 , “史 诗性 ” 思维在作家撷取历史 、 传说 、 民间文学材料创 作小说时引导他 向史诗的标准靠拢 : 以高尚的风格描写伟大 、 严肃 的题材 , 主人公被塑造成一个英雄甚至是半神式的人物 , 他的行为 将决定一个民族 、 一个国家甚至全人类的命运 。 正是在这种创作精 神的指导下 , 罗贯中对《三国演义》赖以成书的一个基础— 《三 国志平话》作出了大刀阔斧的删增改写 , 并大大扩充了容量 。 《三国 志平话》虽然在史诗母题 、 史诗情状等方面比《三国演义》更靠近 史诗 , 但无论从长度 、 规模还是从主题 、 品格上讲都不能称得上是 史诗性作品 , 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作为一种过渡性的体裁在文学发 展史上起了先驱者的作用 , 与戏曲 、 历史散文一起为《三国演义》的 出现准备了条件。 。 罗贯中的 “史 诗性 ” 创造主要是 : 扩大作品的长度 、 规模 , 在 纷争天下的诸多乱世英豪中确定刘备一方为主角 , 也即正统的地位 , 同时也就让他们肩负起了 “ 匡扶正义 ”、“ 重兴汉室 ”, 拯救整个国家 民族的历史重任 。 主要人物刘备 、 诸葛亮 、 关羽不仅被写成英雄 , 而 且有点 “半神式” 的特点 。 毛宗岗赞《三国演义》中的孔明 “是古 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 , 其特点是 “智绝”; 关羽是 “古今来名将中 第一奇人 ”, 其特点是 “ 义绝 ’, 。; 刘备则被写成一个 “ 仁 ” 君 , 鲁迅 先生讥之为 “ 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 。 不管后人是褒是贬 , 反 正罗贯中是有意夸大了这种英雄人物的非凡品性 , 甚至直接采用 一一 7 2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7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7-4 18:35 , Processed in 3.50386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