垅亩
,
以待天时
,
既不事威震北方的曹操
,
也不事据有江东的孙权和汉室 宗亲占有荆襄两川
的刘表刘璋
,
唯独选中兵不过数千
,
寄人篱下
,
力薄势单的刘备
,
因为刘备是他长期等待的
理想的
“
明主
”。
为了蜀汉事业
,
诸葛亮不避风险
,
不畏艰辛
,
南征北战
。
甚至
“亲校薄
书
,
自理细事
,
食少事烦
,
汗流终日
”
。
部下杨顺关心他的健康
,
劝他不要过劳
。
他却感慨万分
地说
:
“吾非
不知
。
但受先帝托孤之重
,
惟恐他人不似吾尽心也
。
”
小说写刘备白帝城托孤
时说道
:“若
嗣子可辅
,
则辅之
;
如其不才
,
君可 自为成都之 主
。
”
孔明听毕
,
震惊感动得
“
汗流遍体
,
手足失措
,
泣拜于地日
:
‘
臣安敢不竭股胧之力也
,
尽 忠贞之 节
,
继之以死
乎!
’”
并
“叩头流
血
”
向刘备表示
“
臣虽肝脑涂地
,
安能报知 遇之恩也!
”
从此
,
诸葛亮
便牢记托孤之重
,
忠于职守
,
辛勤谋划
,“
夙夜未尝有怠
”。
终于积劳成疾
,
病逝在伐魏前
线
。
临终前他还强支病体
,
乘车
“出寨
遍观各营
;
自觉秋风吹面
,
彻骨生寒
,
乃长叹曰
:‘再
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 天
,
易此其极!
”
而后布署退兵
,
手书竭尽 忠诚
、
感 人肺腑的遗
表
。
诸葛亮以自己
“鞠躬尽
瘁
,
死而后己
”
的行动
,
实践了他的
“
竭股肮之力
”
、
“
尽忠贞之
节
”
的誓言
。
这一切表现了他对蜀汉事业的无限忠诚
。
诸葛亮忠于刘备
,
并非愚忠
,
其中虽有报答知遇之 恩的一面
,
但更 主要的是忠于刘备的
一统大业
。
诸葛亮既是智慧的化身
,
又是忠贞贤相的典型
。
所以长期以来他既为广大人 民群
众所喜爱敬慕
,
也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
,
不同阶级的人们都可以从这一艺术形象之中受到
启迪
,
得到各自所需要的东西
。
关羽是义的化身
,
是勇武重 义的典型
。
勇和义是关羽形象的灵魂和显著特征
。
小说通过
斩华雄
、
诛颜良
、
文丑
、
过五关斩六将
、
单刀赴会等情节充分地表现了他的武勇神威
,
而作
者又以浓墨重彩着意刻画他的重义品质
。
桃园结义
,
他们患难相扶
,
祸福与 共
。
关羽降曹
操
,
为义
“
屯土 山约 三事
”
。
曹操费尽心机
,“
小宴三日
,
大宴五日
”
,
赠金银
,
送美女
,
封侯赐爵
,
妄图收服关羽
。
而关羽为了义却在得知刘备下落之后
,
便毅然挂 印封金
,
闯关杀
将
,
千里独行
,
投奔刘备
。
关羽败走麦城
,
处于内无粮草
,
外无救兵的绝境
,
孙权派诸葛瑾
来劝降
,
关羽大义凛然地说
:“玉可碎
而不可改其志
,
竹可焚而 不可毁其节
,
身可殉
,
名可
垂于竹帛也
。
”
表现了他对刘备蜀汉事业的忠 义
。
真是财贿不足以动其心
,
爵禄不足以移其
志
,
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
决不改变结义时的誓言
,
至死忠于蜀汉
。
值得注意的是
,
小说还写了
“
义释曹操
”
的情节
,
这一点历来受人指责
。
其实
,
这一笔
倾注 了作者的心血
,
不仅升华了关羽重义的 品质
,
也深化 了主题
。
因为 关羽的义
,
是高于一
切的
,
他的忠
,
是以义为基础 的
。
关羽明知军令在身
,
却冒军法之险
,
弃盖世之功
,
置刘备
一统大业于不顾
,
动故旧之情
,
在华容道放走了惶惶垂泪 的曹操
,
这就突 出地表现 了他为义
而牺牲自我的精神
。
无疑问
,
关羽释放曹操
,
是原则错误
,
当时今日皆不足取
,
小说的字里
行间亦显批评之意
。
但作者为了塑造关羽的知恩必报
、
恩 怨分明的重义的性格
,
必然要这样
写
,
这是符合关羽性格发展的逻辑的
。
如果不 这样写
,
反倒损害了关羽形象的统一
,
那就不
是艺术典型 的关羽了
。
不仅如此
,
作者还描写了他性格的多重性
,
有分寸地描写了他的缺点
和错误
,
特别是他骄傲轻敌
,
刚傻自用
,
缺乏宽厚之风
,
这是造成事业受挫
、
个人身亡 悲剧
的根源
。
他傲视东吴
,
违背了北拒曹操
、
东和孙权的一统天 下的战略
,
导致联盟破裂
,
荆州
失陷
;
他待部 下苛刻
,
结怨于人
,
导致糜芳等献城降吴
,
孟达
、
刘封坐视麦城被围而不援
。
这些
,
作者虽是以批评的笔触描写 的
,
但却丰富了关羽的性格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