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义的歌颂
,
还突 出地表现在
“雪
弟恨先主兴兵
”
一节上
。
刘备闻报 关羽父 子遇
害
,
便哭倒于 地说
:“孤与关、
张二弟桃园结义时
,
誓同生死
。
今云长已无
,
孤岂能独享富
贵!
”
刘备哀悼云长
,“一
日哭绝三五次
,
三日水浆不进
,
‘
只是痛苦
,
泪湿夏衣襟
,
斑斑成
血
”
。
正 当刘备痛不欲生时
,
又传来了张飞遇害的消息
。
刘备哭绝于地说
:“
弟俱亡
,
跌安
忍 独生
。
”
于是要兴倾国之兵为弟雪恨
。
赵云
“
以天下为重
”
谏阻
,
刘备沉痛地回答
:“
联
不为弟报仇
,
虽有万里江山
,
何足为贵
。
”
秦必谏刘备
,
不要
“殉
小义
”
而
“
舍万乘之躯
。”
刘备以
“
云长与联犹一体也
。
大义尚在
,
岂可忘 耶
”
相拒绝
。
遂不听赵云
、
秦毖
、
诸葛亮之
谏
,
竟不顾社狸安危
、
一统大业
,
不惜任何代价
,
为弟报仇
,
兴兵伐吴
,
结果出现了火烧连
营
,
白帝城托孤的 悲剧
。
刘备以桃园结义始
,
以白帝城殉义终
,
作为艺术形象
,
是符合刘备
性格发展的
。
而这一悲 剧的描写
,
不仅使刘备的重义品德更加突 出
,
而且使历史上 的一般皇
帝不能望其项背
。
不仅如此
,
小说对巧用连环计
,
除掉董卓的王允
、
貂蝉
,
对于忠于汉室被杀的董承
、
王
子服
、
吉平
、
伏完
,
对于蜀汉拒不降魏战死沙场的傅金 和夫降自缴的李 氏以及东吴抗晋战死
的承 相张佛
,
都是热情歌颂的
。
相 反
,
对于背主求荣的蒋舒
、
马邀则予以无情的鞭挞
。
小说对于那些奸伪
、
诡诈
、
欺君阁上
、
篡逆 的不 忠 不义之徒
,
给予严厉的批判和抨击
。
曹操是一个
“
托名汉 相
,
实为汉贼
”
的奸雄的典型
。
小说既刻画了他的机敏
、聪颖、求
贤
、
爱将
、
容人
、
从谏和雄才大略
,
又重点描写了他的奸诈
、
残暴
。
小说写曹操疑杀吕伯奢
、
逼
死吉平
、
谋杀董承
、
伏完一家
、
杀杨修孔融
、
借王空之头 以压众心
、
计杀耿纪等七 百口
,
以
至 带剑入宫
,
令人勒死怀有身孕 的董妃
、
棒杀伏后
、
鸽杀皇子
;
写他挟天子 以令诸侯
,
许田
射猎
,
敢同天 子
“并
马 而行
,
只争一 马头
”,
甚至抢先代 天子受群臣祝贺
,
汉献帝见他如鼠
遇猫
,
惶惶不安
。
这些描写充分地表现他的自私诡诈
,
忌才妒能
、
残暴不仁与不忠 不义
。
作
者集众多恶德劣迹于曹操
,
使曹操成 了一个奸雄艺术典型形象
。
作者笔下 的 吕布
,
是个勇武盖世的人物
,
但他的德行很 差
,
是个有奶便是娘的三姓儿
,
他初
事丁 原
,
后事董卓
,
以小利 而忘 义
,
反复无常
。
对于这样的不 忠不 义之徒
。
作者是给予鞭挞的
。
小说对于曹不篡汉
,
司马彭父 子秉政谋杀曹爽
、
废主立君
,
就曹髦
、
司马炎篡魏
,
都指
责为大 逆不 道
,
给予严厉抨击
。
对于支持篡位的 王 朗
、
华欲
,
也予以抨击
。
对于反对篡逆 忠
于故主的汉 室符 宝郎祖弼
、
曹魏的尚书 王经及其母和黄门侍郎张节等
,
则给予褒扬
。
显 然
,
凡是违背忠与义这个道德规范的
,
不管属 于哪一个国家哪一个集团
,
皆予揭露抨
击
;
反之
,
皆予赞扬歌颂
,
倾向十 分鲜明
。
《三 国演义》中的忠
,
有宣扬愚忠
、
带封建性糟粕的一 面
,
但是
,
在封建社会里
,
忠 于
君主
,
特别是忠 于行仁政的明 主
,
应包含着忠于 国家民族和 正义事业 的 因素
。
《三国演义》
中的义
,
多指朋友之 间在患难之中的 相互支持的忠诚不渝
,
当然也包含君臣之大 义
。
所以
,
这
种 忠义思想
,
既可为统治阶级所 利用成为麻痹人民的精神鸦片
,
也可以为人民群众所乐道
,
成为人民群众团结自己为实现美好理想的武器
。
对此 我们必须作具体的分析
,
不能简单化
。
如果用一 句话概括《三 国演义
》的主题
,
这就是
,
通过汉末三 国时期尖锐
、
复杂
、
激烈
斗争的描写
,
揭露了 当时政治腐败
、
国家分裂
、
社会动乱给人 民造成的苦难
,
鞭挞了昏馈荒
淫
、
残暴 不仁 的昏君奸臣
,
歌颂 了致力于 国家统一 的仁德明 主和忠 义贤臣
,
从 而揭示 了兰国
兴 亡的 历史经验教训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