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县 百姓虽死愿随刘备
。
面对百姓
“
扶老携幼
,
将男带女
,
滚滚渡河
,
两岸哭声不 绝
”
的紧
张凄惨情景
,
刘备
“于
船上望见
,
大拗日
:‘为
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
,
吾何生哉!
’”
立
即令关羽催船渡人
,
直到百姓渡江
,
方才上马
。
刘备率民众十数万
,
日行只十余里
。
众将皆
说
,“
曹兵将到
,
不如暂弃百姓
,
先行为上
”
。
而刘备处在这样的生死紧急关头
,
仍不 忍抛
弃相随的十万百姓
,
哭泣着说
:“
举大事者必以民为本
。
今人归我
,
奈何弃之?
”
众将只得
“拥着百
姓
,
缓缓而行
”
。
作者在这里用浓重的笔触竭力渲染刘备的仁厚爱民
。
刘备三顾茅庐
,
求贤若渴
,
知人善任
;
诸葛亮出山
,
刘备如鱼得水
,
委以重任
,
放手发挥
他的才干
。
白帝城托孤
,
不仅悔悟自谴
,
而且以社樱相托
,
君臣肝胆相照
,
感人泪下
。
刘备
也善于纳谏
,
勇于自责
。
占领成都时
,
刘备
“欲将成都有名
田宅
,
分赐诸官
”
。
赵云谏日
:
“
益 州人民
,
屡遭兵火
,
田宅皆空
;
今当归还百姓
,
令安居复业
,
民心方服;
不宜夺之为私
赏也
。
”
刘备大喜
,“从
其言
”
。
这样的以民为本
、
深得民心的好皇帝在封建社会里 似乎是不存在的
,
但他的身上却寄托
着人民的理想
。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
,
是江东的孙权
,
作者对他虽有贬词
,
但对他坐断江东的雄才
大略和英雄业绩
,
却是给予肯定称道的
。
诸葛亮在
《隆中对》中曾说
,“孙权 据
有 江 东
,
已历三世
,
国险而民附
,
贤能为之用
”,
这是他能以江东一隅之地与魏蜀抗衡的根本条件
。
孙权十五岁继兄位为吴主
,
一登基便
“开
宾馆于吴会
,
广纳贤 士
,
谋臣良将
,
纷纷而至
。
”
作者描写孙权的突出优点
,
是慧眼识人
。
他继位之初
,
便召见周瑜
,
委以重任
。
周瑜力荐之
鲁肃
,
深得孙权敬重
。
鲁肃为孙权谋画 的开创东吴基业的方略
,
可与《隆中对
》相媲美
,
成
了东吴立国始终遵循的信条
。
曹操挥师南下
,
孙权面对江北强敌
,
力排众议
,
制定了联刘抗
曹的决策
。
赤壁一战
,
既挽救了东吴的危局
,
又为鼎足江南奠定了基础
。
孙权用人不拘一格
更为突出
。
他选拔重用出身贫寒
、
官职低微
、
勇谋兼备的 吕蒙
。
吕蒙白衣渡江
,
夺了荆州
,
生擒蜀汉五虎上将关羽
,
为东吴立下了盖世之功
,
成 了继 周瑜
、
鲁肃之后的重要统帅
。
孙权
还不顾元老谋臣的 反对
,
破格起用 了不知名的青年将领陆逊为军事统帅
,
彝陵一战
,
指挥若
定
,
火烧连营七百里
,
大败蜀军
,
显示 了陆逊的将才
。
孙权就是这样凭藉父兄遗业
,
罗致贤
才
,
雄踞江东的
。
用明主
、
仁君称孙权
,
并非过誉
。
从上述可见
,
作者揭露
、
鞭挞的是昏君
,
渴望
、
称颂的是明主
,
这一思 想不仅鲜明突 出
,
而且贯穿始终
。
三
、
赞美忠义
,
抨击好伪
忠义是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
,
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准绳
。
作者把它作为《三国
演义》减否人物
、
评论是非的标准
,
不仅贯穿于小说的始终
,
而且适用于褒贬东汉
、
魏蜀吴
三 国 以及晋的所有人物
。
孰忠孰奸
,
谁义或 不义
,
以此对照
,
径渭分明
。
不过
,
封建社会的
道德规范
,
不仅仅是忠与义
,
还包括智
、
仁
、
勇等等
,
《三 国演义》对这些也是极为称颂的
。
小说中塑造了许多受人敬仰景慕的 忠义之士
,
其中有忠于 汉室的
,
也有忠于曹魏
、
孙吴
和蜀汉的
,
最为突出的莫过于诸葛亮和关羽
。
诸葛亮是作者着意塑造的一位抱负远大
,
见识卓越
、
足智多谋
、
克己奉公的政治家和军
事家的艺术典型
。
小说写刘备二顾茅庐时
,
借草堂一少年之口唱道
:“凤
翱翔于 千初兮
,
非
梧不栖
。
士伏处于一方兮
,
非主不依
。
”
这是诸葛亮只忠
“
明主
”
的自白
。
诸葛亮躬耕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