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州
学刊
一九八四年第三期
论( (三国演义》
\
的主题
胡世厚
《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古典长篇历史小说
,
具有很高的思 想
、
艺术价值
,
拥有众多
的读者
,
对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
,
对我国小说的发展
,
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
然而
对于这样一部优秀作品 的主题
,
却众说纷纭
,
莫衷一是
。
目前
,
学术界对
《三 国演义》主题的看法
,
有拥刘反曹
、
正统思 想
、
忠义思想
、
歌颂仁
政
、
由分裂走向统一
、
讴歌封建贤才
、
反映三 国兴 亡
、
反映农 民愿望
、
追慕圣君贤相风云际
遇等多种
。
但是由于多是从小说的某个方面或不 同角度来概括的
,
难以总括全篇
。
其实象
《三 国演义》这样一部
“
陈叙百年
,
该括万事
”
的鸿篇巨制
,
企 图用三言两语概括它 的主题
是很困难的
。
所谓 主题是作品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所显示 出来的贯穿于整部作品 的基本思想
。
恩格斯说
过
,
作品的
“
主要人物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
,
因而也是我们时代 的一种思 想的代表
”
。
基于这种认识
,
我们研究《三 国演义
》的主题
,
就应从分析作品描写的三 国历史和塑造 的一
些主 要人物形象入手
。
一
、
反对分裂
,
歌颂统一
东汉末年
,
皇帝昏馈
,
政治腐败
,
阶级矛盾激化
,
爆发了黄巾起义
。
封建军阀乘镇压农
民起义之机
,
扩展势力
,
割据称雄
,
互 相兼并
,
战争迭起
。
一统的国家陷入了分裂混 乱 的局
面
,
人民陷入了灾难痛苦的深渊
。
比如第四回写董卓命军士 屠杀
“社赛”
的无辜村民
,
抢掠妇
女财物的暴行
;
第六 回写董卓 由洛阳西迁长安
,
临行大肆烧掠
,
使洛阳内外
“二
三百里
,
并
无鸡犬人烟
”
;
第十一回写曹操为报父仇
,
攻打徐州
,
“令但得城
池
,
将城中百姓
,
尽行杀
君
,
专权乱国的奸按 之臣
,
以及馅媚小人
,
作怅丑类
,
无 不愤怒的鞭挞之
。
这种褒贬原则
,
自然是个复杂的整体
。
既表现了民族传统和 人 民爱憎
,
又渗透了正统思想观念
。
因此不能简
单肯定
,
也不能笼统否定
。
既要懂得《三 国志演义》正是以这种褒贬拨动无数读者心弦 的
,
也
必须看到这种褒贬含有历史的惰力
,
使读者循封建伦理之规
,
蹈传统道德之矩
。
所以
,
正确的态
度只能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
方法予以具体分析
。
唯有如此
,
才有可能得 出精确的结论
。
一九八四年一月于复旦 大学
注
:
杜宝
:
《大业拾遗录》
。
陈寿
:
《三 国志
·
先主传》注
。
笔 者 在《三 国故事在 元 代》一文(见赵景深教授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