戮大 军所到 之处
,
杀戮人 民
,
发掘坟墓
”;
第六十五回写刘璋准备降刘备时说
:
“
吾父
子在蜀二十余年
,
无恩德以加百姓
;
攻战三年
,
血肉捐 于草野
”
。
这是东汉末年社会生
活 的真实写照
,
是遭受苦难的人民对国家分裂
、
民不聊生 的凄惨景况的血的控诉
,
反映了人
民对 和平统一
、
安定生活 的向往
。
小说对统一中国 的描写
,
采用 了热情洋溢的笔调
,
无论是对刘备
,
还是对曹操
、
孙权
、
司马 炎
,
只要是致力于一统天 下 的行动皆予肯定
。
小说对曹操威镇 北方
,
讨董卓
、
除袁术
、
破吕布
、
灭袁绍
、
征乌桓等扫荡群雄
、
统一 北
方半 壁河山的英雄业绩
,
是充分肯定的
,
尤其是统一北方的决定性战役
—
官渡之战
,
写曹
操以少赢多
,
以弱胜强
,
充分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
曹操北定中原 之后
,
就准备南征
,
统一
天下
。
他要
“
扫清四海
,
削平天 下
”
、
使
“
天下归心
”
的雄心
,
突出地表现在
“
宴长江曹操赋
诗
”
一节中
。
曹操死后
,
曹王继承了曹操的事业
,“
欲一统天下
”
,
曾先后伐吴
、
征蜀
,
为
后来 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
雄踞江东的三杰
,
无不怀有争夺天下统一中国之心
。
孙 坚讨董卓
,
在洛阳建章宫得到传
国玉玺
,
立 即托疾辞归江东
,“
别 图大事
”
。
孙策承继父业
,
曾准备北伐
。
孙权更以汉光武
和齐桓
、
晋文王霸之业自许
,
多次兴师伐魏征蜀
,
谋求统一天下
。
至于刘备
,
他从桃园结义起
,
就打出
“
上报国家
,
下安黎庶
,
整顿纲纪
,
匡济汉室
”
的
旗帜
。
他三顾茅庐
,
求贤若渴
,
是希望诸葛亮出山辅助他
“
伸大义 于天 下
”
,
统一中国
。
诸
葛亮出山之后
,
烧博望
、
焚新野
、
战赤壁
、
夺荆州
、
取 西川
、
七擒孟获
、
六 出祁山
,
以至后
来姜维 的九伐中原
,
都是为了实现一统大业的战略目标
。
这个目标虽然未能达到
,
但作者对
蜀汉北定 中原的壮举是极力称颂的
。
尤其值得重视白碘是
,
晋司 马炎兴师灭吴
,
虽 然写得很简略
,
但褒扬之情溢于言表
。
小说
最后 一 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
降孙皓三分 归一统
》
,
突 出地表明了作者对晋统一 的肯定
。
小
说写与吴 军对峙 的晋将
“
羊枯镇守襄阳
,
甚得军 民之心
。”
羊枯上表 伐昊
,
晋帝司马炎听
信贾充 之言拒不采纳
。
后羊枯病危
,
司马炎亲临其家问安
,
深恨自己不用羊枯伐吴之策
,
问
“
今日谁可继卿 之 志?
”
羊枯推荐右将军杜预能当此大任
。
羊枯言讫 而亡
。“南
州百姓闻羊枯
死
,
罢市而哭
。
江南守边将士
,
亦皆哭泣
。
襄 阳人 思枯存日
,
常游于现 山
,
遂建庙立碑
,
四
时 祭之
”
。
可见他深为人 民爱戴
。
“
老成练达
,
好学不 倦
”
的杜预
,
奉晋主之命
,
在襄阳抚
塑公兹瑟夔三多续双题盛盔公龚鸯妥公遥 昌咨委奋男眨魏盔组公居眨劝班盆公立委盆盛委眨盆悉鬓蚕兹盛里赛留荟 理公劝态到范逸丝l国 些丝委委遥丝延遥鳌羹鱼委参截藻 蓬 迈组 签 】多炎委眨
的《中国古典戏 曲 小 说论集》
,
即将由上海 古籍出 版社出版)中
,
对《三 分事 略》有较详 细的介绍
,
这里 不 赘 述了
。
陈
夺
:
《三国志
·
破 虏 讨 逆传》和 注
。
修 髯子
:
《三国志通俗演义 引》
。
毛宗 岗
:
《读三 国志 法》
。
同上
。
(
编后记
:
本文作者陆树仑同志是复旦大学 中文 系副教授
,
对我国古典文学 深有研究
,
原定于四月来洛阳参加第二届
《三 国演义》学术讨论会 暨中国《三 国演义》学会成立大会
,
不幸 于三 月 间逝世
。
上海
《文汇报》曾以专版介绍陆树仑同志的先进事 迹
,
誉之为
“
我国知
识分子 的又一个优秀典型
”
。
此文是陆树仑 同志为 学会成立 大会而 作
,
本刊特予发表
,
以示
悼念
。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