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0
《江淮论坛》199 9年第1期
近代小说家吴跻人在
《两晋演义》中的批语有云
:
作小说 难
,
作 历史小说尤难
,
作 历史小说而欲不失其真相
,
而欲 其有趣味
,
尤
难之又难
。
此语指出 了历史小说写作的困难
:
既要有历史的真实感
,
又要包含生动的艺术趣味
。
的
确
,
成功的历史小说创作
,
应既不失对历史进行阐释的本旨
,
又不失生动形象的艺术表
现手段
。
从更为广 阔的背景来说
,
作品的艺术表现也是一种阐释
,
即审美的阐释
。
就
《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实际分析
,
对三国 历史的审美阐释主要有三大层面
,
现略述如下
。
1
、
武勇智米
,
瑰伟动人
。
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
“三分自是
多英俊
”,
小说对猛将谋士的武勇智术描写在书中占有至为突出的地位
。
在书中战斗场面的描写中
,
主要以战将为中心
。
作者将大部分艺术心血都倾注 在那些
“虎
责之士
”
身上
,
关羽的英
武绝伦
,
世无其匹
;
张飞的勇猛刚烈
,
声震云天
;
赵 云的文武双全
,
浑身是胆
。
他如黄
忠的老而益勇
,
马超的雄烈过 人等皆触人深刻
。
书中其他执坚披锐
,
能征惯战之将亦不
下数十人
。
其争战的场面也写得惊心动魄
,
扣 人心弦
。
如三英战吕布
,
温酒斩华雄
,
百
万军中救阿斗
,
单骑大闹长坂桥 所有这些都展现 了三国时代军 事争战的波澜壮阔的
历史风貌
,
具有一种壮怀激烈的阳刚之美
。
然而作者更着力突出的却是英雄人物的智术
在事业成败中的作用
。
谋士郭嘉遗计定辽东
,
兵不血刃
,
拓境千里
,
坐取三袁之首
,
根
除北方后患
。
孔明在蜀 国面临四面敌兵夹击情况下
,
填密安排
,
“安居平
五路
”,
解除了
国之危难
。
书中凡 用智者胜
,
不 用智者败
,
“用智”
已成为决胜与否的关键
。
曹操
“
腹隐
机谋
”
又善用 人
,
在三国初期所向披靡
,
无往不胜
;
刘备早期因无得力谋臣
,
弄得东奔
西窜
,
难以立足
,
而一旦拥有
“智绝”
的才士诸葛亮
,
便如鱼得 水
,
节节胜利
。
就是对
武将的刻画
,
也往往以
“用智”
来突 出其才品的高下
。
关羽
、
赵云
、
张辽
、
甘宁等著名
武将 皆不 同程度地拥有
“善谋”
的本领
,
即使一贯粗豪的张飞
,
不是也有过
“
长坂桥故
设疑障
”、“计夺
瓦口隘
”
的巧妙机谋吗?可以肯定
,
智谋与武勇的描述展 示是构成
《三
国》世界绚烂多彩画面的最重要板块之 一
。
2
、
道德评判
,
善恶昭彰
。
鲜 明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倾向是
《三国演义》审美表现的
又一大层面
。
它的具体展示就是
“尊刘
贬曹
”
的思想倾向和态度
。
作者对以刘备为首的
蜀汉集团一方的品德和事业进行了热情赞扬和歌颂
,
对以曹操为首的曹魏集团则给予 了
无情的抨击和鞭答
。
刘备的笃诚宽厚
、
信义卓著
、
礼贤下士
、
爱护 民众的优良品德使他
成为封建时代美德美行的化身
,
而曹操的凶残暴决
、
狡诈猜忌
、
外宽内妒
、
杀戳人 民等
丑恶品德和行径
,
则使他成为封建时代统治者恶德恶行的集中代表
。
小说
“拥刘 反
曹
”
的
思想倾向的形成虽然有一定传统的
、
历史的原因
,
但现实的政治态度
、
理想
、
愿望则是
起更重要作用的因素
。
罗贯 中从封建社会现实的政治状况出发
,
根据他个人对历史的观
察
、
理解
,
显示出刘蜀一方的正义性
,
并在具体描述中提出蜀汉
“圣
君贤相
”、“
兄弟忠
义
”
的理想君臣关系模式
;
相应地对曹魏一方的君臣互忌
、
争斗乃至杀戳等丑恶内幕则
加以深刻批判
(特别是在曹操死后的魏方宫廷内部)
。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个人思想条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