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 的交融透视
的生动的
、
科学的深刻 而有个性的阐释上
。
古今中外众多的历史文艺作品的创作实践也
证明了这一点
。
如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就是这样
。
莎翁的
《亨利四世》
、
《亨利五世》
、
《理查三世》等剧作一般取材于十三世 纪初至十五世纪末的英国史实
,
但所
显出的却是鲜明的十六世纪才有的人文主 义政治历史观点
:
反对封建诸侯割据
,
拥 护中
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
反映了莎 翁个人对他所见那个时代的阐释
,
具有一 定的历史进
步意义
。
再如意大利作家乔万 尼奥里 的长篇历史小说
《斯巴达克思》描写的是约两千年
前古罗马的一次风起云涌
、
惊心动魄的奴隶起义
,
作品既真实地再现了起义的全过程
,
热
情歌颂了以斯巴达克为首的奴隶们的反抗精神
,
同时也寄含 了不少具有鲜明资本主义时
代色彩的民主
、
自由
、
平等
、
博爱等思想
,
这部小说实可算是对这场起义的乔万尼奥里
式的解释
。
《三国演义》这部历史演义小说名作也是这样
。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以史学著作《三国志》为主要 蓝本加以敷演缀合而成
。
它
所描写的主要事件
、
人物基本准确
、
详 实
。
但这并不等于说小说
《三国演义》所叙史实
就信实
、
可靠
。
甚 至连
“七
实三虚
”
的论断都未必尽然符合实际
。
有学 者曾经指 出
,
这
部名著在 写作上实具有其浓郁的传奇成分
,
对照
《三国志》史实
,
其在情节上进行了大
量的虚化
、
改造
。
具体方式有
:
一
、
张冠李戴
,
移花接木
。
如
“怒
鞭督邮
”
的主角原是
刘备而非张飞
,
斩华雄的是孙坚而非关羽
;
二
、
本末倒置
,
改变史实
。
如
“义释 张辽”
,
史实中张辽是主动
“
将其众降
”
的
,
小说改为被俘后不屈
,
由刘
、
关说情
,
曹操将之 义
释
;
三
、
于史无征
,
纯属虚构
。
这类情节颇多
。
如舌战群儒
,
柴桑吊孝
,
火烧上方谷
,
义
释华容道等
;
四
、
添枝加叶
,
踵事增华
。
如关羽降曹和三顾茅庐故事在史籍中只寥寥数
语
,
但小说却增饰出很多丰富曲折的细节
。
小说中对战事的描 写向为 人称道
,
但统观其
中大大小小的各种征战杀伐的描绘也都并非与历 史真貌相符
,
而是充满虚拟 夸张 的艺术
意味
。
其具体方式有三
:
一是对搏杀动作进行夸张性描绘
;
二是注重表现战斗动作的逆
反性
;
三是着力突 出交战动作的滑稽性
。
此外作 品还利用性格的反差
,
情境的反差
,
甚
至喜剧性戏剧手法来表现战争
。
如此众多繁复的史实虚构 和虚 拟却并没影 响小说的历
史感与真实性
,
相反使人产生
“疑其为真”
的惊人艺术效果
。
究其因并不在于小说所刻
绘的情节人物等与史实的相符程度
,
而在于小说所写的三国时代具有现实生命的气息
,
把
握住了三国时代政治
、
军事等历史的本质方面
。
作者罗贯中作为一个优秀的历史小说家
,
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历史修养
,
而 且也拥有较先进的时代进步思想意识
。
他
站在他那个时代现实的思想制高点上
,
透视三 国的历史
,
沟通两者之 间的隔膜
,
从而在
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联结中获得了社 会生活的内蕴
。
罗贯中生 活的元末明初 时代
,
战乱频仍
,
群雄割据
,
“乱世”
的现实给他以深刻痛楚
的感受
。
他的作品往往以
“乱
世
”
为题材
,
通过对历史上
“乱世”
的描写
,
深刻揭示造
成社会动乱的原因
,
暴露封建统治者的昏庸
、
凶残
、
腐败
、
自私的本质
,
表现
“乱世”
中
人心思安以及对明君贤臣的期待
、
向往
。
而《三国演义》无疑是其中最为生动
、
出色的
一部
。
《三国演义》以其逼真的描绘
,
丰满的刻画
,
深刻地揭示出了
“天
下大事
,
合久必
分
,
分久 必合
”
的封建社会治乱兴衰的历史规律
。
因此
,
我们不妨认定
—
《三国演
义》就是罗贯中对三国历史的一种独特的个人阐释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