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论坛》1999
年第
l期
慨里耳而不必谐于情
,
奇幻 足快 俗人而不 必根于 理
”
。
如 此着重于艺术虚构的重要性
,
几
乎到 了让人怀疑其否定历 史真实和生 活真实的程度
,
这又显然过犹不及
,
很难得 到小说
界人士的赞同
。
新时期以来
,
学 界又常用
“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
”
的观点来解释
总结历史小说创作的特色
,
但此种说法也受到尖锐的挑战
。
最 主要的症结在于
,
历史真
实与艺术真实如何相统一
,
其各自在作品中占多大成份
,
是
“
七实三 虚
”
,
抑或是
“三实
七虚
”?
历史小说如何反映现 实社会的精神?在类问题深深 困扰着历史小说的创作界和理
论界
。
而从历史的存在出发来阐释
、
理解一 切的现代阐释学批评给这个难题的解决带来
了一线智光
。
按照 阐释 学理论 对历史 的分 析
,
历史 并非一种纯 客观的事件
,
也非纯主观的意识
,
而
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交融和结合
。
历 史既包 括着过去发生过的实事本身
,
即所谓历史的
真实
,
又包括着解 释者(或论者)对这种历 史事 实的理解
。
因为所有一切对历史事件
、
史
实的记载
、
复述都包括着记载
、
复述者 自己的理解和解释
。
实际呈现 出来的
“历史”
都
是包含着某些论述
、
解释者 自身的理解在 内的历史
。
这类论述
、
解释者的理解因素
(在
特定的意义 上就是
“历史 的真实”
)
对解释历 史者所产生的
“效果”,
就是阐释学学者所
称的
“效果
历史
”
。
因在阐释学概念中
,
历史作为这种
“效果历史”
就是经过阐释的历史
,
是客观历史事件与阐释者理解的互渗互融
。
因为真正的历史是以往时代的政治
、经
济;军
事
、
文化存在演变的总和
,
是过 去时代的民情
、
风俗 习惯
、
思维过程
、
情感生活等的组
合
,
是一种鲜活 的流动融合体
,
而过 往的历史本身并不能说话
,
更不可能把 自身流动的
过程向后人再重新演示一 遍
;
那么后人对历史的记述和理解就必然要运用他的思想
、
智
慧
、
情感
,
甚至想象判断的能力
,
以他自己的时代精神物质水平对历史进行论述和理解
。
我国古代史籍名著
《左传》和《史记》
,
向来被认为是记史完整
、
事核理直的作品并以此
享誉史界
。
但其中所记述的是否就是历史原 貌
,
尚可怀疑
。
左丘明和司马迁的记述都或
多或少地溶入了他们自己的一些主观 臆想
,
寄寓了自己情感
、
理智的褒贬态度
。
钱钟书
先生的
《管锥编》对此现象多有指明
:“古史记言太半
出于想当然
”,“左氏设
身处地
,
依
傍性格身份
,
假之喉舌
,
想当然耳
”,
又说
“史
家追叙真人实事
,
每须遥体人情
,
悬想事
势
,
设身局中
,
潜心腔 内
,
忖之度之
,
以揣以摩
,
庶几入情合理
”。
在对
《史记
·
项羽本
记》中
“
项王该下悲歌
”
的评析时引清人言论又指出
“
余独谓坟下是何等时
,
虞姬死而
子弟散
,
匹马逃亡
,
身迷大泽
,
亦何暇更作歌诗
!
即有作
,
亦谁闻之 而谁记之软?吾谓
此数语者
,
无论事之有无
,
应是太史公
‘笔
补造化
’,
化为传神
”
。
正像阐释学者德国的
伽达默尔指出的那样
:“
真正的历史对象不是客体 而是一种关系
,
在此种关系中
,
同
时存在着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理解的真实
”
。
在记史者的笔下
,
既有着历史与现实之间断
裂的鸿沟
,
也有着内在的意蕴关联
。
按照上述阐释学的历史概念来分析
,
历史小说就是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历史作出的
一种解释和理解
。
由此
,
历史小说创作的主旨既不在于 怎样完全忠实地描述历史事实的
原貌
,
也不在于怎样运用敷色着彩的艺术手段
。
关键在于作家如何对有关历史作出丰富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