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透视──《三国演义》创作方法新释
(0 次评价)3680 人阅读0 次下载
上万史 与 习几实 的文融 透视 — 《三国演义》创作方法新释 王海洋 作为 “古今争天下之 一大奇局 ” 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 , 长期以来以其历 史史实与传奇故事相结合的方式独展其特有艺术魅力 , 深受历代读者称赏 , 以至于此书 一出 ,“闹是效理旧 众 , 固而有 《夏书》 、 《商书》 、 《列 国》 、 《两汉》 、 《唐书》 、 《南北宋》 诸刻 , 其浩翰几与正史分签并架 。 ” 并由此促成了我国历史小说创作极为繁盛的局面 。 但 是 , 对于历史小说创作的有关理论问题 , 特别是史实与现实 的关系这一个更复杂的问题 向来众说纷纭 , 聚讼不已 。 这正如老黑格尔所说 :“ 由于 不同时代的隔 阂就发生这样一个 问题 : 一件艺术作品 , 应该怎样表现所写地方的外在方面 , 例如风俗人情 、 宗教 、 政治 、 社会道德各方面的情况呢?换句话说 , 艺术家应该忘去他自己的时代 , 眼里只看到过去 时代及其实在情况 , 使他的作品成为过去时代的一幅忠实图 画呢 ? 还是他不仅有权利而 且有义务要只注意到他自己的民族和时代 , 按照 符合他 自己的时代特点 的观点去创作他 的作品呢? ” 的确 , 在苍茫遥远的历史和鲜活逼真的现实之 间 , 如何恰切地衡量与把握两 者的本真和联系 , 这是系扣在历史小说创作家面前的一个硬结 。 具体到 小说 《三国演 义》的评论史也是这样 。 早期的论者观点可以庸愚子的 《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为代表 : 夫史 , 柞独纪历代之辜 , 盖欲昭往昔之 盛衰 , 鉴君臣之善恶 , 载政辜之得失 , 观 人才之吉凶 , 知 邦家之休戚 , 以至寒著 灾祥 , 褒贬 予夺 , 无一而不笔之者 , 有义 存 禹 。 此段宣言表面是在论史 , 实际所谈就是历史小说 , 庸愚予 的观点究其实则就是传统的 “良史” 观 , 把小说当成纯历史看 , 即认为历史小说的创作目的是通过对客观史实的描述 和历史人物的褒贬 , 反映社会治乱兴衰的若干规律 , 总结有关的历史经验 , 使后世有一 定鉴戒 , 即所谓 “ 昭往昔 ”、“ 载政事 ”、“观人 才 ”、 “知邦家” 是也 。 解强在 《小说话》中 竟至于提出历史小说应 “披拾轶闻, 以纠正史之失实 , 以补正史之遗漏 ”。 这种 “史鉴” 观实是与中华民族 自古以来素重历史的传统相联系的 。 重史 、 信史的传统影响到 了对历 史小说的评判 、 赏析 , 当然不可能对之作出科学的评价 。 而 另一派的历史小说论者从相 反的一面出发 , 强调艺术虚构的重要 。 如袁于令在 《隋史遗文》序言中就批评 “悉遵 正 史 ” 的观点 , 提出了 “贵幻” 的的主张 。 袁于令认为 , 创作历史小说可以据史书而 “ 什 之七 皆史所未备者 ” , 为了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可以超出通常的生 活 “情 理 ” , “顾中有慷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2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5-10 05:43 , Processed in 0.67806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