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的记载就比较多了
。
但是
,
史书上的 记载偏重于具体言行
,
就是说了什么
,
做了什
么
,
而不是注重性格特征
,
往往忽略表现
“
这一个
”
的典型性
。
因而
,
小说的作者就是 运
用这样现成 的史料
,
也不是作简单的图解
,
而是通过独特的艺术构思
,
使之融化到完美的
艺术整体中去
。
如史书上记载
,
赤壁交战失败后
,
曹操几临束手就擒的绝路
,
还对随从
解 嘲说
:“
刘备
,
吾祷也
。
但得计少晚
,
向使早致 火
,
吾徒无类矣
!
”
这个举动
,
在小
说中作了夸饰性的描写
,
写他三次大笑
,
引出三支伏兵
,
成为突现曹操思想性格最为传
神的细节之一
。
他 说的话则改为
:“
人替言周瑜
、
诸葛亮足智多谋
,
以吾观 之
,
到底是
无能之辈
。
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
,
吾等替束手 受 缚矣
。”
因骄 致败
,
又不服输
,
这画出
了败境中的曹操的典型性格
。
、
自宋元 以 后
,
我国的叙事文学在处理历史题 材时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
。
一种是用
“
夺他人之酒杯
,
浇自己之块垒
”
的方式来选择和处理题材
,
作家不是那么注重反映历
史的本质
,
而是往往从 历史现象中截取与现实相似或符合自己需要的一些片断
,
加以发
展和补充
,
历史题材在作品中不过是一层外衣川如
《杨家府演义》
、
《女仙外
史》等
。
另一种是以
“
本传行状之实迹
,
按
《通鉴纲目》
,
而取义
”
进行创作
,
对历史题材进行
艺术加工时
,
要受到史书记载所勾物的历史轮廓的约束
,
甚至描述历史事件
、
刻划历史
人物
,
一定程度上还要反映出史家原有的思想倾向
,
这无疑给作者带来的约束就比较大
了
。
然而
,
正是这样的约束
,
规定了其正 的历史演义小说的表现形式
,
同时 也区别出了
一个作家艺术创造力的高下
。
《三
国志演义》的作者
,
不愧为伟大的文学且匠
,
他既不
是 撇开这种约束
,
也 不是拘囿于这种约束
,
而是致力于把这种约束转化成为艺术创造的
具体条件
,
创造性地利用这些条件把各种简略的或是翔实的史料进 行统一的艺术加工
,
融化成为规模宏制的艺术精品
。
《三 国志演义》
按照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的特定要求
,
使
历史的舞实性和艺术的真实性达到统一的出色成就
,
同样给后世历小说创作提供了范
历史演义
,
受说话
“
讲史书
”
的直接影响
,
主要是讲说
“
历代书史文传兴
废争战 之事
”。
如果说
,
西欧的历史小说往往偏重于描写宫廷生活乃至达
官贪人的风流韵事
,
那么
,
在我国的历史演义小说中
,
描写战争占有极大的比
。3本
.
重
。
:
通过战争来塑造人物
,
在战争环境中
、
战斗活动中刻划人物
,
是历史演义小说创作
上的又一个特点
,
战争是一种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
特别是一些大的战役
,
都是 以战线长
、
活动 范围
大
、
战斗坍面多
、
矛盾斗争频繁为特征的
‘
一个作家要是穷于才力
,
不能洞察战争的全
局
,
不能把握决战双方形势转化的关维
,
那么他笔下的战争不过是一群角斗士的 大混
战
。
、
有些比较优秀 的小说
,
在艺术上各有长处
,
但写起战争来都有明 显的局限
。
如
《水
潘传
)
能小不能大
,
《封神演义》
见物 不见人
,
嘴杨家府演义》
见事不见人
。
惟有
《三
国志演义
》
以其一幅又一幅惊心动魄而又互不雷同的战争风云图
,
突出地显示了作家不
可企及的描写战争的艺术才能
。
、、
《三国志演义》
描写战争最大的特色
,
是总是把战略方针的谋划
,
作为正面描写交
战行动的起点
。
这种以虚带实的写法
,
可以极其简要地把战爆的形势交代清楚
,
弓 I导人
们从全局从双方主帅的战略战术 的运用去观察战局 的变化
。
在描写战争发展的过 程中
,
~
一
109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