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简论文学系统原则与《三国演义》
(0 次评价)3880 人阅读0 次下载
社会生产力大发展 、 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力蛋 。 而他自己的出身与袁绍等相较 , 则既卑徽又 不光彩 , 所以不能不使用挟天 子而令诸侯的手段 。 这又与他的个性特色—豁达大度 、 深谋 远虑而又玩弄权术 , 求贤若渴 、 唯才是举而又不免猜忌报复—相一致 。 尽管他有残暴 、 狡 诈的一面 , 但那并不是主导的 。何 况这种残暴狡诈的方面 , 不仅在从灵帝中平到献帝建安年间 群雄角逐的时期 , 为统治者所不能完全避免 , 就是在整个剥削阶级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 , 也 为统治人物所难免 。 其实《演义》所 极力歌颂的刘备 , 不也是起先朝秦薯楚于曹 操 、 吕 布 、 袁绍之间 , 继而与张松 、 法正勾结 , 暗算刘璋 , 终于借孙吴荆州赖账不还 , 拒绝诸葛亮 等人的忠告 , 倾全力与孙昊决战的吗?这不是也表现了他的阴谋权诈 、 见利忘义 的一面吗?而 《演义》却用尽心思 , 使尽手段 , 要把残暴狡诈描绘为曹操的主导的决定的本质的方面 , 而完全 抹杀或歪曲他的积极的伟大的主导方面 , 这不能不成为对史实的歪曲和对历史人物的糟蹋 。 《演义》作者对诸葛亮和刘备所持的态度与对曹操的态度正好相反 。 诸葛亮与刘备一文 一武 , 真是珠联璧合 , 可作蜀汉人物的典型代表 。 两人的社会系统质与曹操社会系统质的前 两个层次(从镇压黄巾起义起家 , 但又是地主阶级开明派)大体上是相同的 , 而第三个层次 的社会系统质(国家统一 、 社会安定的代表力量) , 抽象地说来也是类似的 , 因为从理论上 说来双方都有统一国家的资格 , 但具体地现实地来看 , 由于双方在地位 、 实 力上的悬殊 , 其 客观性质和历史作用是根本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 。 因为只能由一方来统一另一方 , 而蜀汉从 未具备过这种地位和实力 。 所以诸葛亮的《隆中对》虽堪称天才的战略预见 , 但充其盆不过 是蜀汉能够鼎足而三罢了 , 何况蜀汉的这一足还是最弱的 。 至于蜀汉能够跨有荆益 , 从荆襄北 上而向宛洛 , 从巴蜀北征而扮关中 , 进而席卷中原 , 消灭曹魏 , 那不过是企求天踢意外良机 的想望罢了 。 诸葛亮的个性特点也与此相一致 , 他睿智 、 忠诚 、 公道 、 严明 , 长于治国治军 , 但短于 奇谋勇略 。 因而在一者国力不足 , 二者刘 、 关 、 张等猛将谢世之后 , 就只能满足于偏安一鹅 了 , 六出祁山只不过是以攻为守 。 也因此 , 不管诸葛亮的个人品质如何清明崇高 , 成为封建 社会贤相良臣的楷模 , 也不管他为之作出巨大贡献的 蜀汉对开发祖国西南起了多么大的作 用 , 归根结底 , 在三国局面中 , 蜀汉只能扮演次要角色 , 只能是被统一 的对象 , 则是确定无疑的 。 但《演义》却要把诸葛亮写成最明智也最有能力的人物 , 把他为之服务的蜀汉写成理应 绍汉正统 、 统一全国的势力 。 这从史学角度看 , 是违反史实的 , 从文学角度看 , 又违反了人 物的典型真实性 , 亦即违反人物的个性与其社会系统质的统一 。 对周瑜的描绘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 周瑜的才具虽不及曹操 , 但与诸葛亮相比 , 则各有千 秋,而且在奇谋勇略方面 , 周瑜肯定在诸葛亮之上 。 他为之服务的孙吴集团统一全国的可能 性 , 应当说也比蜀汉为大 。 如天假周郎以年 , 其征蜀之举很可能成功 , 那样刘备集团连鼎足 之势也将难以取得 。 但《三国演义》却把周瑜贬抑 、 丑化为气量狭小 、 目光短浅之徒 , 让他 发出 “ 既生瑜 , 何生亮 ” 的哀鸣 , 这实在也是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糟蹋 。 这样 , 《演义》在艺术地反映社会系统结构和系统发展规律方面也必然 相应地显璐出根本 的缺陷来 。 明明曹魏集团势力最强 , 猛将如云 , 谋士如雨 , 无论就地域广狭 、 人力众寡 、 财 力强弱等方面看来 , 都确是三分天下有其二 , 明明孙吴集团在余下的三分之一中也约占三分 之二 , 而蜀汉大体上不过只得总体的九 、 十分之一 , 在最盛时也不过六 、 七分之一 。 但《演义, 一定要把正统地位和统一全国的希望放在蜀 汉方面 。 这从史学角度看 , 违反事实,从文学角 , 3沙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2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5-10 15:10 , Processed in 0.62693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