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
,
作者只能祭起宿命论的法宝去强作解人
。
集中表现就是仁义至深
、
智慧无边而又深
得民心
、
众望所归的蜀汉
,
反而最先灭亡
,
而暴虐无道
、
‘
阴险恶毒
、
翻云复雨的魏晋却统一
了天下
。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根本缺陷?其中有什么经验教训?笔者认为从文学 系统原则的角度进
行探讨
,
能较为全 面深入而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和要害
。
从文学系统原则的角度看
,
《三国演义》产生致命缺陷的根本原因是硬要把历史与艺术这
两种根本不同的系统捏合在一起
,
而且要 用主观好恶和艺术虚构去改编历史上客观存在
、
彰
明昭著并为历代人们所公认的重大事实
,
这是无法成功的
。
有人说
《三 国演(》
“太实则近
腐
”
,
是从文学角度出发的中肯批评
(特别 对《三国志
通俗演义》说来是如此)
,
但并不彻底
,
因为《三 国演义》的要害不是
“太实”
,
而是
“太
虚
”
,
即其实质
、
目内
、
作用和影响都是以主 观虚构去改塑客观史实
。
而大文史理论家章学
诚说《三国演义》是
“七
分实事
,
三分虚构
”
,
以致
“观者 往往
为所淆乱
”
,
则是从史学
角度出发的批评
。
它虽然触及 了
《三国演义》的问题和缺陷
,
但并不准确
,
并不科学
。
因为
“七
实三虚
”
的提法既是表面化的
,
它对
“虚”
、
“实”
所占比重 的划分也是颠倒的
,
因为
在《演义》中
,
有独创性并发生了重大作用和影响的
,
也就是作者目的所在的关键部分
,
整
部创作的灵魂
,
正是
“虚”
的
,
即艺术虚构
;
而史实部分则只不过是躯壳
,
不过是作者用来
实现主 观 目的之材料和手段(特别对毛宗岗的《三国演义》来说是如此)
。
因而章学诚的批
评并未从全局上和根本上触及
《演义》的要害
。
把上述两种相反的批评结合起来
,
却有力地证明了一个重大论断
:
无论是从文学 角度
看
,
还是从史学角度看
,
《三 国演义》都存在着根本缺陷
。
‘事实
上
,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
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l t J创作方法出现以前
,
任何以历史为题材的伟大文学作品
,
其所以伟
大
,
主要不在于精确地再现了史实
,
而在于深刻地反映了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
。
元代杂剧
、
明
清传奇 中这类题材的作品 是如此(如著名的《西 厢 记》
、
《牡丹亭》以及元曲中的水浒戏
、
包公戏等)
,
明清小说中这类题材的作品也是如此(如《水浒传》
、
《西游记》
、《
金瓶梅》
、
《儒林外史》等)
,
莎士 比亚的
《哈姆雷特》等历史剧作还是如此
。
因而其所运用的史实越少
越模糊就越好
。
而要象《三国演义》这样
,
用主 观虚构去改 塑如此丰富
、
如此明确
、
如此众
所周知的三国史实
,
而且要用 主观好恶把史实的主从
、
高下
、
是非
、
曲直都根木颠倒过来
,
的确是办不到
、
做不好的
。
为了让客观事实从属于主 观倾向
,
《演义》在历史人物的个性与其社会系统质的统一问
题上
,
也必然存在根本缺陷
。
曹操无疑是三国时期的第一英雄人物
,
无论按其政治
、
军事
、
文学等方 面的才能来说
,
还是按其实际功绩和历史贡献来说
,
都是如此
。
而《演界》却要把他贬为第一坏人
,
第一奸
雄
,
并借赤壁 之战把他描绘为远不如周瑜更远远不如诸葛亮 的奸诈凶残
、
自作聪明而又极端
愚蠢的家伙
。
事实上
,
历史人物曹操的个性与其社会系统质的统一
,
决定了他不愧为三国时期的第一
英雄人物
.
他当然也是从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
,
但同时又是抑制豪强 的地主阶级开明派,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