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为依据
,
为准绳
。
这样就在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作家本身
、
他所创造的真有客观意义和客观
效果的艺术作品和作为反映对象的现实社会生活 三者之间
,
形成相对协调 和稳定的系统结
构
。
在创作过程中
,
能使主 观与客观之间进行持续的有效的信息交流
,
使作家的主 观创作活
动为现实生活本身所有效地调整
、
校准 和控 制
,
从而创 作出深广地反映现实并推 动现实的文
学典型和文学作品
。
‘
为什么要从文学系统原则的角度去考察
《三 国演义》存在着的根本问 题 呢?这是否 要 用
现代的框框去硬套古人
,
让古人削足适履呢?
首先需要说明这不是要用现代的标准去苛求古人
,
而是运用对象处于现实的显著的成熟
阶段的理论和方法
,
去研究对象尚处于潜在的不发达的萌芽阶段时 的状况和 规律
。
这样
,
问
题可以看得更为清晰
、
准确和深入
。
‘
其次
,
《水浒传》与《三国志通俗演义》大体同时产生
,
_
巨同为百回大书
。
但从
《水浒
传》经《金瓶梅》到《红楼梦》
,
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可以说是从高峰跨 上顶峰
,
气势
宏伟
,
成鹿辉煌
,
而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
,
历史演义小说却难以为继
,
无以为继
。
为
什么?引人深思
。人们可
以从不 同角度去探索这个问题
,
笔者认为也可以从文学系统原则的角
度去探索
。
再次
,
《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与《水浒传》大体同时产生
,
而且从现有资料看来
,
前
者的作者罗贯中还参与过《水浒传》的编写工作
,
并与《水浒传》的主要作者施耐庵有师承共
事关系
。
这样
,
两部大书本应有类似的成就
,
而实际上二者成就 的性质
、
方向和水平
,
都大
相径庭
。
诚然
,
施 耐庵在思想 上存在一系列深刻的无法调 和的 矛盾冲突
。
比如他揭露部分贪官
,
却歌颂更多的清官
,
他鞭挞一些为非作歹 的太公
,
但又吹捧比比皆是的
“家有余粮鸡犬饱,
户多书籍子孙贤
”
的好太公;
他控诉社会的黑暗
,
却又肯定封建制度
,
甚至昏乱荒唐的最高
统治者宋徽宗和 典型的贪官梁中书
,
也被他美化为经常
“与民同乐”
。
总之
,
他直觉到大量
黑暗现象
,
但却没有从制度和阶级的水平上去把握
(这不是荒唐地要求《水浒传》作者具有
自觉的阶级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 思想
,
而是说他未能象
《红楼梦》或《金瓶梅》的
作者那
样
,
实际上揭露并否定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统 治阶级)
,
因而对农民起义的原因
、
性质和 目的
,
也就都不可能予以正确反映
。
但他毕竟是敢于并善于 追求真理 的英勇思想家和敢于并善于反
映现实的伟大艺术家
,
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较为全面
、
系统地描绘了起义英雄的性格成长
过程
,
从文学系统原则的角度看
,
就是初步描绘了英雄典型 的生动
、
丰富的个性发展与社会
系统质的错综
、
转化的统一
。
比如慎草
、
深沉的禁军教头林冲
,
如何从安于 军官的舒适
、
稳
定的班活到决心 挺而走险
,
公然造反
。
又如豁达豪侠而又 犹豫动摇的宋江
,
如何既 是
“孝义
黑兰郎
”
、
忠顺刀笔吏
,
又是人 民苦难的同情者
,
起义英雄的同路人
;
终于被逼 上梁山
,
成
为起义领袖
,
却又时刻不忘 朝廷
,
目的总是希望能有朝一日受到招安
。
这样
,
从施耐庵的艺术描绘中
,
我们仍然可以客观地看到农民起义的全过 程
,
可以摸索到
社会系统结构和系统运动的规律
,
特别是从施耐庵对起义英雄受招安后 悲惨结局 的满怀痛苦
和悲愤的描绘中
,
我们正可以得出必须 用革命手段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 的结论
。
可是在乡贯中和毛宗岗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
,
总的说来是单一 的和固定的
,
其社
会系统质是颠倒混乱的和不真实的
。
因而它所描绘的历史过程也是荒谬的
,
不合情理
,
无法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