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
,
这样的从旁批评
(包括欣赏玩 味)
不一而足
,
而且 大抵是在止文中
,
也 即 为 作者 所
写
。
例如
,
《清平山堂话本
·
错认尸》写高氏等害死小二 后
,
有这样一段正文
:
“高氏虽
自清洁
,
也欠些聪明之处
,
错干了此事
。
,
这一评价其实也己融会于前面 的叙述中
。
它跟上 引《演义》对 吕布的评论 完全属于 同样性质
,
不过 那段评语说吕布做得对
,
它说高
氏做得不对而已
。
既然通 俗小 说的作者本就常在作品中写
“从旁评论”
的 文 字
,
为 什么
《演义》中这类
“
从旁评论
”
的注文就 不可能是 作 者写的呢
?至其所以采取注文 的形式
,
当是 为 了省得 与叙述性的文 字相混淆而 形成文 气不 连贯之弊
。
其次是对曹操的称呼问题
。
王长友同志说
:“正文里
作者写曹操
,
多半直呼 其名
,
只
在少数特殊场合称
‘曹公,
,
如页209 .
. ,
是从郭桌 耳里 写曹操事
,
所以用了
‘曹
公
,
‘挤
样
。
注文则动辄称
‘曹 公,
,
一 再称
‘魏 武帝,”。
并说
:“
(《演义》作者)当不会 称曹操
为
‘魏武
帝
,
。
”
按
,
正文 中 曾多次出现
“曹公, ,
字样
,
而 且有许 多都不是 从曹操郁下 眼
里 耳里写曹操事的
。
如
“
却说曹公 自引兵离许都
, ,
(2 17页)
,
“却
说曹公 引大军往小 沛
来
”
(2 36页)
等等
,
都是以作者的口气说 的
,
甚至 卷五 中还有《曹公分 兵 拒袁绍》这样
的回 目
。
同时
,
注文称
“操”
或
“
曹操
”
的也不少
。
至于
“武帝”
字样
,
连正文中都出现
过
,
如
“后
夏侯渊被黄忠斩之
,
魏武帝曹操怜之
”
(883页)
,
“锹召 武帝子
燕王曹宇为
大将军
”
c lo36页)
等
。
王长友同志所述
,
、
似 与实际情况有 别
。
在这里顺便讨论一 下被王长友同志认为
“与正文 矛盾”
的另一条注文
。
26 0
页引 有一
首评曹操放走关羽事 的诗
:
“三国初争势未分,
独行谋 策最 机深
。
不追关将令归 主
,
便 有
中原霸业心
。
”
其下有 往
:
“此言曹公平生好处,
为不 杀玄德
,
不追关公也
。
因此
,
可见
的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
,
可作中原之主
。
”
王长友同志说
:“这就等于承认了魏代汉是合
法的
,
魏是正统
,
这与原作在曹操与汉室关系上 强烈的 贬曹倾向是不 协调 的
。
而 残暴嗜杀
的曹操
,
也绝对当不起
‘宽仁大德,
的考语
”
。
按
,
这牵涉到原作是否有
“强 烈的贬曹倾向”
等大问题
,
非本 文所能解决
。
这 里只能
采取最简便的办法
。
首先
,
此 注所言
“中原之 主”
,
乃是霸主
〔因为 它是承
“中 原
霸业
心
”
而言的)
,
并非承认
“
魏是正统”
。
“
中原
”
是指中原地带
,
并非指 全中国
。
不 过
,
“霸业”
(以及与此相联系的
“霸主”
)也非贬 词
,
《演义》中 诸葛亮对 刘备的期望就是
“霸业 可成”
(3 6 9页)
。
所以
,
此注与所释之诗并无矛盾
。
其次
,
在放关羽的事件上
,
《演义》还 引了陈寿的评论
:
“
自非有王霸之 度
,
孰能 至于此乎
?斯实曹
氏之休 美
。
”
(2 5 9页)
30 1
页还有一首论曹操的诗
:
“尽
把私 书火 内焚
,
宽洪大度播恩 深
。
曹公 原有高
光志
,
赢得山河付子孙
”
。
“宽洪大
度播 恩深
,
与
“有 宽仁大德之 心,
是一 致的
,
肯定曹
操有
“王霸之
度
”
,
也就是承 认他可以作霸主
,“
曹公原有高光志
”
云云
,
更承认他有汉
高祖
、
汉光武之志
,
从而赢得了山河
,
这比起
“
可作中原之主
”
的评价来有过 之 而 无 不
及
。
第三
,
我认 为这些诗 词论赞都是罗贯 中自己引用的
。
他既可引用别人的 话来赞美 曹
操
,
那么
,
为什么他 自己不能作同样的赞美呢
?为什么这些 注文就不 可能是他 的手笔呢?
当 然
,
其他 同志也可认为这 些诗词论赞是后人 窜入
,
但上文已经说过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诗词 论赞的注就不能作为 证明
《演义》正文之 注非罗贯中所作的材料
。
第六
,
王长友同志认 为
:
“有些
注文 恰恰证明作注远在小 说刊行之后
”
。
他 举了三条
‘
注作 为证据
。
第一条见于卷九
《张益德据水断桥》
。
正文为
:“子 龙大
叫日
:
‘益德援我!’”
其
J
·
182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