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有注
:
“援者,
人 皆言子龙求救于益 德
,
濡也
。
不然
。
·
一
”
(412页)王长友同志 说
:
“必定是
在它(指
《演 义》
—
引者)
广为流行
、
引起人们浓 厚兴趣之后
,
才会出现
‘人
皆言子龙求救于益德
,
懦也
,
这样的议 论
,
才引出注者作这段注文
。
”
按
,
说三国故事是
宋代以来讲史的一 个重要而流标的节目
,
现在所留存的
‘
《演义冷以前的说三 国的话本虽 仅
《三国志平 话》和《三分事略》两部
,
但当时必然 还有另外的本子
,
因为这两 部 都 很简
略
,
而元代
(特别是元代 中后 期)的关于三 国的
“说话”
不可能 停 留在如 此低 的水 平
。
所
以
,
这两个本子中虽无
“益德援我”
的话
,
但其他 的本子 中未必也没有
。
换言之
,
“人
皆
言 子龙求救于益德
,
儒也
”
这样的议 论
,
也并非 不可能出现 在
《演义》成书之前
。
第二条见于卷十二《张永年反难杨 修》
。
正文 为
:
“
(操)遂令 扯碎其书烧之
。
”
注
云
:
“柴世宗时方刊板。
旧本书作板
,
差矣
。
”
(52 7页)
王长友同志以为 此处
“
旧
本”是 指
《演义》的旧板本
,
此 注是《演义》的新版本校 正了旧板本的错字后所 作 的校
记
。
他 说
:
“这个旧
版本绝 不是
《三国 志平话》之类
,
因为那太简陋
,
不足以和《演义》
校读
,
而今传《三国志平话》也没有
‘碎其板烧之,
的话
”
。
然而
,
第一
,
宋元时通俗 小
说很受轻视
,
校勘之学 不会应 用到 它的身上去
,
在
《演义》中竟然 出现校勘记
,
是很可诧
异的
;
第二
,
既已把两个本子对读
,
出了校勘记
,
却又只有一条
,
也 属不可思 议
;
第三
,
这也不象一条正式 的校勘 记
,
因为
,
旧板本中
“
书
”
既作
“板”
,
“扯”
自当作
“劈”
,
或索性无此字
,
正式的校勘记
,
不当对此毫无交代
。
我 想
,
“
旧本”的
“本”
恐 不是指版
本
,
而为
“本来”
之意
;
“旧”犹 言“
以前
”。
象这样的
“
旧本
”
二 字连用
,
文言文中常见
。
“
书
”
为 书写之 意
。
这句的 意思是说
,
以前 的讲史中
,
本写作
“板”
字
。
尽管
《三 国志平
话》
(以及《三分事略》)
中没有
“碎其板”
之类的话
,
但其他 的本子中当有此类说法
。
第三条见于卷十二《马孟起步战五将》
。
正文为
:“时韩遂
授西凉侯之 职
。
”
注
云
:
“后建安二十年五月,
韩遂被后槽所杀
,
非是年身死
。
”
王长友 同志认为这 也可能是
对
《演义》某一个版本中对韩遂的记述 的纠正
,
但我想这也未必不是对
《演义》以前的 另
一 个说三 国的话本中的对韩遂的记述 的纠正
。
当然
,
王长友同志所说的另一个《演义》板本和我说 的另一 个说三 国的话本
,
都没有
实物 可资证 明
。
不过
,
因 为上文已经举出了若干可以证明注文为罗 贯中所作的证据
,
而 足
以证明注文非罗作的过硬的证据似还没有
。
那么
,
与其把这三条看作后人所加还 不如看作
罗 贯 中所 加
。
这样
,
说其所 纠正的是《演义》的 另一个 版本
,
似还 不如说是另一个话本 了
。
(本文作者1 9 34年生
,
中文系教授)
注
:
‘当 时
曹操引这件事
,
说 犹 未了
一
”
的句式
,
意味着其下是要叙述其
.
说犹未了
’
之时所发生 的事 情
,
而 此 事
又必 须 与
“当时 曹操引 这件
事
”
有关
。
所以
,
此一长句的主体当是
.“当时 曹操引这件事,
说犹未了
,
云长思 起
五 关斩将 放他之恩
,
如何不 动心?
”
至于
“云
长是个义 重 如山之人
,
又见曹军惶 惶
,
皆 欲 垂泪
”
,
则 是 其附加成
分
,
也即对 促使云长
“动心,
的 原 因的补充 说 明
。
在
“云
长
~
如 何不动心?于是把马头勒回
,·
·
一等句中
,
以
“
于是
”
来接 连
“动心”
和
“把马头 勒回”
(氏
即放 曹 操)这两 件事
,
可见后者是紧接 着 前 者而 发 生的
,
中间没 有 擂入别 的 状态
。
183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