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年之间
,
刘陶任侍御史后上书在光和六年
,
均与杨赐第二次任司徒在时 间上较为接近
。
故
张角置三十六方应在杨赐第二次任司徒期间即光和二年十一月至四年闰九月之 间或者在此 之
前
。
由上可知
,
设置三十六 方距中平元年二月起义爆发时
,
至少有近三年的时 间(实际 当不
止)
。
这不能说起义准备不足 或者缺乏 时机
(关于 这一点
,
请详后述)
,
但黄巾却没有及时
起义
,
一
究其原因
,
不过是为了上应天命而下顺民情
,
即
:
在截纬流行的东汉末年
,
为了取得
最大的社会心理效果
,
要等到
a
岁在甲子
,
天下大吉
”
的天变时刻
。
三
、
选择 甲子岁三月五日起义的用意及其影响
关于张角等人为什么要选择在甲子岁举 行起义
,
前人已有所解释
,
兹不赘述
。
这里补充
一点
:
根据《太平经》中论甲子的神秘主义说法(合校本第6 7
6
、
“一6 6等页)
,
可知 甲子为
历数之首
,
或 纪年
,
或纪 日,
纪 日则起自十一月冬至
,
此 即截纬天正十一月冬至朔旦甲子说
(详《易乾凿度》卷下郑玄注
、
《尚书纬》
、
《尚书中候》
、
《元命苞》等)
。
结合黄巾口
号本身来看
,
“
甲子
”
不当是日而应该 是年
。
如果说甲子岁是张角等人为表明其 上承天命而选择的宜于起义的
“大吉”
之年
,
那 么三
月五日就是 他们根据汉代流行的截纬神学
, ’三五”
说而确定的一个良辰吉日
。
以
“三五”
即三正(天
、
地
、
人)五行(金
、
木
、
水
、
火
、
土)
相包循环来解释朝代更
替
,
是截纬迷信的一个重要内容
。
在《汉书
,
律历志》中
,
“三五”
是指三辰五星 相经纬的
天道运行与三统五行的一对应关系
。
截纬家认为天道的
“三五”
相 包生运
,
其始其终即是
人世间改朝换代的征兆
、
际会
。
《易纬辨终备》
:“三五环复。”
《汉书
·
律历志》
:“三
五相包而生
。
”
《云发七签》卷六引《太平经》
:“三五气和,
日月常 光 明
,
乃为太平
。
”
《后汉书
·
郎凯传》载濒语
:“臣闻夭道不
远
,
三五复反
。
”
注引纬书《春秋 合诚图》
:
“至
道不远
,
三五而反
。
”
《春秋保乾图》
:“阳
起于一
,
天帝为北辰
,
气成于三
,
以立五
神
、
三五展转
,
机以动运
。
”
宋均注则 把掩盖在
“三五”
神秘外壳下的含义和实质揭 示得再
具体
、
再明确不过 了
:“三,
三正也
。
五
,
五行也
。
三正五行
,
王者改代之际会
。
”
可见黄
巾军
“约以三月五
日
,
内外俱发
”
,
就是要在
“三五”
吉期一举夺取政权
。
这 跟汉代刀镜器
铭取阳盛火胜金之义
,
以
“五月五”
、
“五月丙午”
与
“吉羊
(祥)
”
、
“宜侯王”
等语连
带出现的现象
,
具有同样的祈天神佑的意味
。
·
可能有人会问
:
三月五日怎么跟三 正五行发生联 系呢?让我们 举一个类似的例子
,
以说
明当时 人的思想方式
。
《风俗通
·
正失》
“批把”
条按
:“此近世乐家所
作
,
不 知谁也
。
以
手批把
,
因以为名
。
长三尺五寸
,
法天地人与五行
,
四弦象四时
。
”
可见 三月五日之于三正
五行
,
恰如三尺五寸之 于三正五行
,
本无内在联系
,
只 因三
、
五数字符号相同
,
于是就 给附
会上了
。
张角以道教
、
截纬发动起义
,
这对起义本身无疑起着直接的作用
。
例如
,
晋干 宝对大方
马元义等集合荆
、
扬兵众
,
“期会发于邺”
这一史实解释道
:
“起于邺
者
,
天下始 业也
”
。
这正是弥漫于 汉末社会的截纬迷信思想
。
直到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时
,
华阴公 主等人 还因截
书言
“国家当治 邺”
,
力主迁都邺城
。
可见干 宝此言并非杜 撰
:
黄巾之所以把兵力集中取
邺
,
大概是按照截语行事
。
东汉时期农民起义领袖
,
往往是一些方士
,
他们利用截纬
,
自称
’黄帝”
,
“黄帝子”
、
“黑帝”
(这些名称见于纬书)
,
如马勉
、
陈景
、
华孟等
。
三国以
t
109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