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论《三国演义》的天命观
(0 次评价)3422 人阅读0 次下载
谈 《 聊 斋 志 异 》 中 的 僧 人 形 象 曾召玉 (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河南信阳464000) 摘要:《聊斋志异》达到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 说创作成就的最高峰,其中凸显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 神鬼狐妖是其中最为靓丽的风景。但它有着很大的丰 富性,在其他类型的人物画廊中也有值得一提之处。其 中的僧人群体人物就是一个方面. 关键词:聊斋志异僧人贪僧 代表着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最高成就的创作 者——蒲松龄。才华纵横、出入古今.再加上他过人的 奇思妙想和生活中朋友们提供的创作素材,呕心沥血. 数十年创作不辍。在蒲松龄生花妙笔的长期耕耘下.才 诞生了《聊斋志异》这部震烁古今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在《聊斋志异》里,刻J田.最为鲜明、最为成功的莫过 于那些在现实社会中不存在的神鬼狐妖了:天真纯清 的荷花i 娘子,凄婉哀怨的公孙几娘.笑声铺满篇章的 婴宁,惊惧多情的绿衣女等等,不一而足。哒些梦幻般 又特别美好的人物形象使《聊斋志异》呈现出一派理想 而又空蒙的情感、生活世界。 蒲松龄学识广博.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 均有涉猎.儒家经典是其一生不曾落下的伴侣.释道两 家典籍也当诵读良多。蒲松龄本人青年时期乡试落第. 曾奋而离家苦读于40里外山中的青云寺。叼寸佛家故事 当是比较熟悉.所以在他的笔下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僧 人形象。 在《聊斋志异》③五百篇左有的短章中,以僧或和尚 命名的篇章有十篇:《长清僧》(P67)、《僧孽》(P99)、《丐 僧》(P448)、《西僧》(P519)、《番僧》(P603)、《死僧》 ( P1368)、《僧术》( P1436)、《金和尚》(P1494) 、《紫花和 尚》(P1574)、《药僧》(P1783)。除了以僧人命名题目的 十篇之外.还有二十六篇不以僧人命名.但在故事情节 进行中关涉到僧人。在这四十多篇关涉到僧人人物的 小说中,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人物i 由j 廊,构成《聊斋志 异》中一个颇具特色的风景。 在这些僧人形象中,他们虽然都顶着佛祖的光环. 但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却是各各不同。 高僧.这可以说是蒲松龄笔下僧人形象的一个类 型。《长清僧》中的那个僧人道行高洁,虽死而再生,仍 然能够保持佛家修行而不变更,所以“异史氏日:‘人死 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予与僧,不异之乎 其再生。而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 也。若眼睛一闪。而兰麝薰心,有求死不得者矣,况僧乎 哉!”’ 长清僧可谓是修身的典范,而《续黄粱》(P776)中 的老僧则是本着我佛慈悲.渡人苦厄的救世精神,点醒 意气骄骄,做“二十年太平宰相”白日梦的曾孝廉,使其 梦终而起,“台阁之想,由此淡焉”。又“入山不知所终”。 《嘶壁》(P21)中的朱孝廉幻由心生,慕美人之好,而陷 彷徨之地,终得挂褡老僧指敲出之。方脱险地。这既有 佛家的玄机,也有现世的修性。 《聊斋志异》中的高僧固然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气, 但蒲松龄笔下更多的僧人有着现实人生的各种欲望和 要求,他们贪财、贪淫、贪赌,他们也势利、谄上,甚者养 子以续家业,对于这个类型的僧人.蒲松龄写得最多. 也是最为出彩的部分。 《僧孽》中,张姓暴卒,历游冥狱,见“有一僧孔股穿 绳而倒悬之。号痛欲绝。近视,则其兄也”。问其原因, “鬼日:‘是为僧。广募金钱,悉供淫赌。故罚之。后张 姓同阳,告知其僧兄,虽然改过.虔心向佛,成为戒僧. 但是此前他募金钱而供淫赌,却比普通作恶者有过之 而无不及。 众多篇章中描摹贪财之僧者当数《死僧》中的那个 死去的和尚。野寺中一僧为盗所杀.然而他的魂魄却每 到夜晚便来抱着佛祖头像嗤嗤而笑.良久方去.原来佛 像内藏“三十余金”。死去之人。尚且挂念生时钱财,正 如异史氏说的:“生不肯享,死犹顾而笑之,财奴之可叹 如此。” 不管前述两僧募钱还是藏钱.他们都还没有直接 去像强盗那样抢劫或者勒索,而《珠儿》(I:' 282)中的眇 僧却阂为他小有方术.能知人家事.所以凭此强募,不 从者,辄施以毒手,阴残害其家,是以“无敢违者”。眇僧 的募钱之道实在与强盗途径没有区别。无独有偶,《布 商》(P1903)中,青州某废寺中和尚,更是凶悍无比,强 人物的善恶心理选择并约束着人物的行为,《三国演义》 鲜明的体现了惩恶扬善的思想倾向。 五、结语 综上所述.“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的 天命观是《三国演义》的一个重要主题。作品极力将“天 命”这种抽象的概念通过饱满的人物形象和生动可感 的故事阐释出来,进一步展现和丰富了它的内涵,并随 着人物及故事的广为流传而更深入人心。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但这种天命观终究是与唯物辩证法相 悖的,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孝严.《三国演义》的天命观[J].社会科学战 线,1995,(3). [2]潘承玉.纷纷世事无穷尽,天茫茫不可逃[J]. 晋阳学刊,1994,(1). 17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2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18 04:59 , Processed in 0.83448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