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月刊一九 八四年
第三期
赤壁考
陈
可畏
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
,
是我国历史上一
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
赤壁 之战的统帅之
一曹操是当时卓越的军事家
,
精通
《
孙子兵
法
》
,
善于用兵
。
例如在官渡 之战中
,
他曾
以一万余人击败了袁绍十多万大军
,
同时还
粉碎了刘备割据徐州的尝试和消除了汝南黄
巾在后方的威胁
。
但是在赤壁之战中
,
他却
以二
、
三十万大军败给了只有四
、
五万人的
孙权
、
刘备联军
。
关于赤壁之战的赤壁
,
众
说纷纭
,
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结 论
。
古 赤壁
究竟在何处?仅就这个间题谈一点 自己的意
见
。
关于赤壁之战的赤壁地点
,
在历史地理
学界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结论
,
计有汉川
、
汉
阳
、
黄冈
、
武昌
、
嘉鱼
、
蒲沂县境六说
。
赤壁在汉川之说
,
南北朝
、
隋
、
唐时颇
为流行
。
李吉甫在
《元和郡县图志》
江南道
汉川县(治所在今湖北汉川县南系马口西)
下写道
:“赤壁
草市
,
在县西八十里
。
古今
地书多言此是曹公败处
。
今按
《三 国 志》
,
刘表卒
,
其子琼代立
,
在襄阳
。
刘备屯樊
,
珠降曹公
,
备随南走
。
曹公以江陵有军实
,
恐备先据得之
,
自当阳倍道追备
,
一日夜行
三百里
,
遂克江陵
。
又自江陵追备
,
至巴丘
(今湖南岳阳)
,
遂至赤壁
。
孙权遣周瑜
、
程普各领兵万人
,
与刘备来敌曹公
,
遇于赤
壁
,
因风纵 火
,
曹公大败
,
遂取华容道步归
,
退保南郡
。
瑜等复追之
,
曹公留曹仁守江陵
,
〔自徐〕(径 自)北归
。
据此而言
,
则赤壁
不在汉川也
。
何则?曹公既从江陵水军(
`
军
字疑为
“
道
”
之讹)至巴丘
,
赤壁 又在巴丘之
下
,
军败引还南郡
,
周瑜水军退(
“退”
字
当为
“追, ,
之讹)
,
并是大江(即长江)之
中
,
与汉川殊为乖缪
。
盖是侧近居人
,
见崖
岸赤色
,
因呼为赤壁
,
非曹公败处也
。
”
①
李吉甫的分析是十分正确的
。
唐
、
宋以后
,
汉川赤壁之说就渐渐被人抛弃了
。
赤壁汉 阳说起于南北朝
。《
太平寰宇记》
:
①
《元和郡县图志》
,
中华书局 版第64 8 一64 9页
。
”申·一一`
一。·一心一~~
·一一
. .o
~~
·. .o
~空
·一~
巾
·. .o
~咖一~
呻~~
·一~
咖. . o
~~
·一~
~一一~
令
水平
,
鼓舞士气
,
提高军队战斗力
,
是有明
显作用的
,
西 汉对外战争中
,
军队战斗力很
强
,
与阀 阅功劳及劳赐制度有一定关系
。
但
是西汉的吏卒在阀阅
、
功劳及劳赐制度的束
缚下
,
要付出更多的血汗
,
这也是西汉政府
榨取吏卒
(四
奥吧
)
在四
一种手段
。
汉中期以后
,
军功爵制日趋
轻滥
,
卜
别是在民爵八级已成为西汉最高统
治者表示喜庆吉祥的装饰品的情况下
,
军功
爵对一般人民已无实际意义
,
但在军队中它
还有一定的欺骗作用
。
从居延汉简保存的资
料来看
,
一般吏卒立功受赐还是很困难的
,
特别是
“以功次”
提升职务的规定
,
对一般
吏卒还有一定的吸引力
。
由此可见
,
军 功爵
在社会上已经破坏
,
而在军队中还有一定的
作用
,
对此还应有适当的估计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