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王马
《战争与和平》和《三国演义》史诗风格比较
在这样的暴政和 战乱 中
,
人 民希望结束国家分裂 的局面
,
求得社会的安定
,
同时幻
想有仁君
、
贤臣出来
,
施行仁政
,
稗能安居乐 业
。
《三国演义 》中刘备
、
诸葛亮的形象
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 种憧憬与愿望
。
刘备早年就有志于
“匡扶社翟”
,
他 与关羽
、
张飞
桃园结义 时的誓词是
“
_L
报 国家
,
下安黎 庶
”
。
他 三请诸葛亮为的是
“求济
世安民 之
术
”
,
以拯救苍生为宏愿
。
这些 也都在他 的行 动 中体现出来
。
他 初作安喜县尉就
“与民
秋毫无犯
,
民皆感化
”
。
在徐州时
,
深为百姓爱戴
,
在新野
,
百姓则作歌称颂
。
携民渡
江一节
,
尤 为动人
,
在那生 死存 亡的危急关头
,
他也仍 然不因强敌 的追逼而抛弃跟随他
逃难的百姓
。
这些 与董卓
、
曹操之暴虐适 成鲜明的对照
。
贯穿于整部作品中心的刘备与
曹操的斗争
,
不只 是两个政权的斗争
,
而且是两种政治理想
、
两种道德准则
、
两种精神
力量 的斗争
。
在那个时代
,
我们不能 要求有一个代表人民利 益的政权出现
。
除了阶 级斗
争激化到酿成人民起义外
,
人 民平日是以他们 创造性的劳动
,
以他们崇高的理想和道德
精神对民族历史
、
民族 文化
、
民族性格
、
民族精神起深刻的影响作用
,
同时以民心的 向
背影响着统治阶级的人物
,
推 动历史和社会向前发展
。
刘备
、
诸葛亮形象中所表现的仁
爱 思想
,
济苍生
,
安社穆的责任感
,
坚强 的斗争意志
,
奋斗不息的精神
,
是体现了我们
民族长期形成 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
,
并且反过来
,
又促进了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
,
推
动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昂扬
。
《三 国演义》的史诗性质正是 在这一方面获得深刻 的体现
。
作为一部史诗性的作品
,
《战争与和平 》在结构上独具特 色
,
呈现出独特的史诗风
格
。
亚里士多德在论述史诗 的结 构 时说
:
“史诗 的情节也应
象悲剧的情节那样
,
按照戏
剧的原则安排
,
环绕着一个整一的行 动
,
有头
,
有身
,
有尾
,
这样它才能象一个完整的
活东西
。
”
他在解释什么是 悲剧 的完整的结构时说
:
“所谓
‘
完整
’
,
指事之有头
,
有身
,
有尾
。
所谓
‘头’,
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
,
但自然引起他事之发 生者
;
所谓
‘尾’,
恰与 此相反
,
指事之按 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 上承他事者
,
但无他事继其后,
所谓
‘
身
’,
指事之承前启后 者
。
”
在这 里亚里士多德指出所谓结构完整是 指故事情
节应合乎因果律
。
亚 里士多德的这一 论断成为西方叙事 体文学的圭桌
,
它一直影响到西
方近代长篇小说的结构观
。
那种
“一 人一事
,
一 线到底
”
的结构模式
,
情节单纯齐整
,
首尾封 闭的体系和戏剧性发展 的方式方 法
,
长 期来便成为西方叙事文学的 固定格局
。
这
种模 式的长处是 能有效地 将主题
、
人物
、
情节统一 在一个精心制作的结构之 中
,
使作品
形成为一个统一的艺术有机体
。
西方的作家们循此 法则创作出了一系列结构 精巧 的名
著
,
以致人们认为只有这样去构思作品
,
才能达到艺术整体的统一
。
但是
,
艺术是发展
的
,
没有也不应有一成不 变的 固定的艺术法则
。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的最 大创
新
,
就 是适 应作品内容的需要 彻底盆 新 了长篇小说的 结构
,
’臼
打破了
“一人 一事,
一线
到底
”
的模 式
,
按照生 活本身的无限丰富性创造了开放式的 小说结构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