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山
大学学报
19 8 6
年
工具
”
,
就是指挥俄军打败拿破仑的库图索夫也只不过是一个顺从天意的消极旁观者而
已
。
《战争与和平 》中还常有参战者 在临战前或面对死亡而生发的恐惧感与关于不可知
的死亡的心 理活动的描写
,
如射恩格 拉本战役4 1 1均尼考拉
·
罗斯托夫
,
奥斯特里兹战役
中的安德来
,
他们当时的思 想活动
,
都被细腻地刻划了出来
,
这在 《三 国演义 》中是没
有的
。
总之
,
就充分描绘
“英勇这种 心 灵状态和活动”
这点来说
,
《三国演义 》是更接
近 于古代史诗
,
而与反映近代社会生活的史诗 《 战争与和平》有着明显的区别
。
战争中的冲突提供了最适宜的史诗情境
,
但 并不等于说凡描写战争的作品就 是史
诗
。
一部作品 之是否具有史诗性质
,
应看它是否表现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
《战争与
和平》的可贵之处在于突出了人民 和人 民战争的 思想
,
由于拿破仑入侵所引起的卫 国战
争
,
使整个俄罗斯民族都被动员了起来
,
在祖 国命运危在旦夕的时刻
,
人民奋起抗战
,
高扬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精神
。
托尔斯泰曾表示他要写
“人 民 的
历史
”
,
并表
明
:
“在 《战争与 和平 》中,
我喜欢人 民思想
,
这是一/又一二年战争的结果
。
”
@《战
争与和平 》突出地表现了人民昂扬的爱 国热情和英雄 气概
,
形象地表明了人民是历史进
程的决定者
。
作品还多方面地表现了人 民群众善 良
、
纯朴的品性
,
高度的责任感与友爱
精神
,
以及人民对民族文化
、
民族性格和 民族心 理的深刻影响作用
。
正是以人民为根基
的俄罗斯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
,
影 响了贵族阶级的安德 来
、
彼埃尔
,
使他们走上通向人
民的精神探 索的道路
。
作品 的史诗性质也正是在这一方面 获得深刻 的体现
,
它那雄伟的
史诗风格也正是由于扎根在这一深刻的思想内涵 上而 分明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
表面看
,
( (三国演父》 没有写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
,
作品中行 动着 的基本 上都是统
治阶级的人物
。
但《三国演义 》的故事是经历了民间长期说 唱传诵而后形成的
,
它必然
熔入了人 民的爱和恨
,
人民的憧憬和愿望
。
元代儒士地位低下
,
象罗贯中这样生活在 民
间的文士
,
又经历过元末的大动 乱
,
对人民的苦难是有切身体会的
。
所以不管是描写 社
会生活还是塑造人物形象
,
他都不可能不受到人 民的思想感情
、
人民 的审美意识和道德
精神的影响
。
元末的黑暗统治
,
社会的大 动乱
,
农民大起义 的激荡风雷
,
与东汉末年又
有近似之处
,
他在真实地再现我 国古代封建社会生活 的同 时
,
是概括了我国封建社会历
代改朝换代的大动乱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共同特征的
。
时代的黑暗与混乱
,
人民的无边苦
难
,
民族 的深重灾难
,
都不能不在他的笔端留下鲜明的印记
。
《 三 国演义 》中关于人民
苦难的描述
,
就饱和着 人民的血泪控诉
。
如第四回写董卓无辜屠杀社赛时的平民百姓
,
第六回写董卓从洛阳迁都长安
,
驱赶残杀洛阳人民
。
这是何等惨绝人寰
。
曹操也是杀人
如麻
,
虐杀无辜
。
他为了向陶谦报杀父之仇
,
兴兵血洗徐州
,
“大军所到之处,
杀戮人
民
,
发掘坟墓
。
”
统治者为了自己的享乐
,
同样是置人民于水火
,
如董卓之 役民夫二十
五万人筑郡坞
,
魏主曹睿之起民夫
、
巧匠三十余万建盖宫殿
,“
民力疲困
,
怨声不绝
”。
作品还多处写到人民水深火热的悲惨生活
,
社会动乱
,
战争频仍
,
人 民无以为生
,
“剥
树皮草根食之
”
,
甚至
“人 民相食”
。
这些都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黑暗统治 之下
,
特
别是国家分裂
,
战祸连年的情况下
,
人民的无 边苦难
。
人 民虽未正面出场
,
但他们的悲
苦
,
他们的怨愤
,
他们的憧憬和期望
,
都从另一方而表 现 了出来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