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
完整的艺术形象也就随之解体
。
由文 字塑造的形象还原成了文字本身
,
对艺术的欣赏也
转换为对材料的辨析
。
在被肢解的文字碎片中固然可 以摘出何者为
“实”,
何者为
“虚”,
但那
些支离的
“
史实
”
既已构不成历史
,
那 些散落的
“
虚构
”
也已不再是艺术
。
可 见
,
“
有虚有
实
”
的感觉不属于艺术的感觉
,
“
有虚有实
”
的认识也是脱离了艺术规律的 认识
。
艺术欣赏中的思维过 程 有
“得
意忘象
”
、
“得 言 忘
鉴
”
的特点
,
艺术创作中的思维过程
也是如此
。
作家 在创作时只是顺笔 流 出孕育
、
成熟 于
』白目之 中的艺 术形象,
而不会去想什么
“
虚
”
耶
“
实
”耶之 类 的问题。
所谓
“诗有别
材
,
非关书也
;
诗有别趣
,
非关 理也
”
。
作 家
在创作时的思绪之所往
,
情怀之所至
,
意势之所 极
,
笔 墨 之所达
,
都是既 无关乎
“
虚
”“
实
”
之
理
,
亦无关 乎寻章摘句的
。
《三国志演义》
中的诸葛亮 曾说过
:
“
寻章摘句
,
世之腐儒也
。
”
他 是指安邦定国而言
,
其实在艺术创作中也是如此
。
倘若作家在创作时心悬 史料的真假信伪
和章句出处
,
掂量着
“虚” “
实
”
的比例安排和主次关 系
,
那他笔下的流 韵就会断竭
,
眼前的视
象就会破 碎
。
曹巫曾有
“
文 以气为主
”
的名言
,
因为
“
气韵生动
”
正是艺术形象的第一要
素
。
创作的才能是别一种才能
,
艺术 的思维是别 一种思维
,
在其
“
思接千载
”
、
“
视 通万
里
”
之时
,
书本早已被抛开
,“虚”“
实
”
亦归 于泯灭
。
在
《三国志演义》
中
,
曹操论兵曾言
“
虚则时 之
,
实则虚之
”
;
孔 明论 兵则言
“虚
虚实
实
”
。
作者让书中人物谈论
“兵机”
的这 些话 语
,
其实也正道破了作者创作时的
“
文机
”
。
在
《三国志演义》
中所有重要的篇章
,
例如曹操的
“
擒吕布
,
灭袁术
、
收袁绍
,
深入塞北
,
直
抵辽东
”
,
以及后来的取刘综
、
破马超
、
平张鲁
;
刘备的依吕布
、
附曹 操
、
投袁绍
、
事刘表
、
结孙权
,
以及赤壁大战之后的夺荆 州
、
取西川
、
定汉中
、
败貌亭;
诸葛亮的七擒孟获
、
六出
祁山等等
,
无不是虚实互相 渗透
、
互为前提
、互 相统
一 的
。
至于赤壁大战那八回大书
,
则更是
奇思飞动
,
笔墨奔腾
,
纵横裨阖
,
一泻千里
。
早已是独立于虚实之外
,
高出于虚实之上
,
使
人 无暇分辨其虚实
,
亦 无 由分辨其虚实的别一世界!
不妨再 举 两个较小 的例子 作 些具体说明
。
十七镇诸侯联兵讨伐董卓的战争
,
正史 与
《演义》
同载
。
因各镇诸侯 心怀私志
,
致使此
举声势大
、
作为小
,
先有小胜
、
后即四散
。
这 一基本过程
,
正史所书亦与
《演义》
略同
。
但
是据
《魏书
·
武帝纪
》
裴松之注
,
这次 战争乃是
“
东郡太 守乔谓诈乍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
,
陈
卓罪恶
,
云见逼迫
,
无 以 自救
,
企望 义兵
,
解国患难
。
”
而到 了
《演义》
中
,
发 布矫诏
、
传
檄天下
、
首倡讨卓的
,
却成 了亡命陈留
、
散资募兵
、
举事未久的曹操
。
至于乔泪
,
则成了一
位有而不多
、
无 而不 少
、
虽有如 无 的人物
,
只是随各镇诸侯
“各折些人马
,
退三十里下寨
”
而已
,
就此便再 无提及
。
一般读者对这 个名字恐 怕是毫无 记忆的
。
又据
《吴书
·
孙破虏讨逆
传
》
记载
,
“
合战 于阳人
,
大破卓军
,
袅其督都华雄等
”
的英雄
,
乃是
“
江东猛虎
’
孙坚
。
正史特写 了董卓骑兵逼近孙坚部时
,
孙坚
“
引酒谈笑
”
的大将风度
。
结果
,“
卓兵见坚士众甚
整
,
不敢攻城
,
乃 引还
。
”
显示了孙坚 军旅的威仪和镇慑力量
。
然 而
,
到了
《演
义》中
,
“袅其督都
华雄
”
这
“
威镇乾坤第一功
”
却移到了关 羽头上
,
成了
“
云长停盏施英勇
,
酒尚
温时斩华雄
”
工
而且作者对
“关 羽温酒斩华雄”
这 段 故事精心设计
,
层层铺垫
,
反复渲染
,
写 得 有声有色
,
构成了对整个战争描写的中心情节
。
随后
,
又 有史籍无载 的
“
三英战 吕布
”
严羽
:《枪浪诗话
.
诗辨
》
。
曹王
:《典论
,
论文
》
。
刘提
《文心雕 龙·
神思
》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