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何在
,
争论又为何来?原本是说
“
虚构
妙“
受基本史实的制约
”
,
这 里 又将
“
基本史
实
”
否掉而换 上了
“
并不等同于史实
”的
“
历史真实
”,
那么
,
立论的前提还 能 否成立?若将虚
实之
“实”落脚
在
“历史
真实
”
,
虚实之
“虚”又将立
足于何地?岂不是要 落脚 到
“历 史真实”
或反
“
历史真实
”
的境地了既然
“历 史真实并不等 同于史 实”
,
那么
“
指摘它这 里那里不符
合史 实
,
又有何
“
过失
”
?
隐蔽的矛盾也存在于其它文章里
。
有的文章虽然一再 强调
“
把事实与虚构对立或割裂开
来的看 法是不正确的
”
,
但其力主其一
、
力驳其二 的论点却又明现着两 者间的对 立
。
因为 无
论
“基本”
统一 于虚构
,
抑或
“基
本
”
统一于史实
,
“
基本
”
不 是 两者的统一
,
而是一方的
一 统
。
前人的争论原是由历 史小说应归哪一方 一统 而 引起
,
又 是 由究竟一统为优抑或两陈为
优而展开
;
如今又好象回到了当初的起点
,
由过去 的
“一 统”
论
、
经中间的, ’
t
七例
”
论
、
再
到今日的
, ’基本一 统”
论
,
这
,
大 概也可以视 为黑格 尔所讲的螺旋式 上升吧
。
然而
,
上升尽
管上升
,
不 通仍旧不通
。
按理
,
在 这 些长于 文章的作 者笔下
,
是不应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的
,
哪怕那矛盾十分隐
蔽
。
但自相矛盾的现象毕竟摆在那里
。
这就意 味着过去 的思路已不 易自圆其说
,
这就提示着
应有某种新的思考方式
。
经过以 上的 回顾和考察
,
问题的困难已渐次 明晰
:
对于历 史小说来说
,
倘若完全是铺叙
史实
,
就无 须在
“历 史
”
之 后缀以
“小说”;
倘若一概是不着边际 的想象
,
又 无须在
“
小说
”
之前冠以
“
历史
”
,
倘若以 为那是虚构加史实或史实加虚构
,
就更加不伦 不类
,
因为历史小
说并不是 历史加 小说
,
亦不是 小说加历 史
。
“
比例
”
之说 所 以似是而非
,
原因正 在这里
。
最后
,
便剩下 了
“虚”与“
实
”
的统一
。
机械的相加既然不能成立
,
“
统一
”
也就必然是
“
有 机的统
一
”
。
时贤们似乎也都在主张两者的
“
有机统一
”
,
于是
,
问题又集中到 了 如何理解
“
有机
统一
”
的具体 涵 义
。
“
有机统一
”
似乎 已成 为我国学术论 坛中的一 个时髦名词
。
不论理论上 出 现 了什么困
难
,
似乎只要说一句
“
有机统一
” ,
麻烦就 自然消失
。
但实际 上
,
麻烦纹丝未动
,
问题仍摆在
那 里
。
在
《三国志
演义
》
的
“虚”“
实
”
问题上
,
如果把
“统 一”
仍理解为有
“虚”有“实” ,
那就
势必要判别孰主孰次
;
判定了为主 的一方
,
又势必会导致
“基本”
的
“一统”
。
结果便成为
:
从否定
“比例”
之说出发
,
又回到对
“
比例
”
的重新判定
;
从否定偏执 一方出发
,
又 回到对
于 一方的偏执
。
那么
,
应当怎样 理解历史小说 的
“
虚
”“
实
”统一
?我以 为新的思考正应从这 里 开始
。
如果沿用这场争论中的
“虚” “实”概念,
我以为
,
与其说
《三国志演义》
是
“有 虚有
实
”,
不如说它是
“非虚非实”
。
因为
,
“
有虚 有实
”
仍是实者为实
,
虚者为虚
,
各自分立
,
并未
“
统
”
而为
“一”
。
共具体逻辑关系已如上述
。
倘若一旦为
“一” ,
则 无论
“虚”、“
实
”便
“
面 目
谙非
”
,
故而也就只能 以
“非虚非实”
论之
。
事实上
,
《三
国志演义
》
的作者在结构重大情节
、
刻画重要人物的时候
,
不仅常常是在
史实的基础上虚构
,
而且也常常在虚构的过程中采史
。
史实之 上既 有虚构
,
乃是实不尽实;虚
构之中又 多采史
,
则 是虚不尽虚
;
最后完成 的故事和人物也就成为似实 而非实
、
似虚而非虚
的艺术整体
。
虽然某些熟 悉史籍的读者仍会感到其中
“
有虚有实
”
,
但在产生 这种感觉的同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