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对此有很精彩的论述
。
他说
:
《三国》叙事之佳
,
直 与《史记》仿佛
,
而其叙事之难
,
则
有倍难于
《史记》者
。
《史记》各国分 书
、
各人分载
,
于是有本
纪
、
世家
、
列传之别
。
今
《三国》则不然
,
殆合本纪
、
世家
、
列
传而总成一篇
。
分则文短而易工
,
合则文长而难好也
。
夫
《左传》
、
《国语》诚文章之最佳者
,
然左 氏依经而立传
,
经 既逐
段各自成文
,
传亦逐段各自成文
,
不相联属也
。
《国语》则 离经
而自为一书
,
可以联属矣
。
究竟周语
、
鲁语
、
晋语
、
郑语
、
齐
语
,.
楚语
、
吴语
、
越语八国作八篇
,
亦不相联属也
。
后人合
《左传》
、
《国语》而为《列国志》
,
因国事多烦
,
其段落处
,
到
底不能贯 串
。
今
《三国演义》
,
自首至尾读之无 一处 可 断其书
,
又在《列国志》之上
。
如前所述
,
宋元话本可以说是形成
《三 国》叙事结构 的近因
,
至
少 是提供了形成这部小说叙事结构 的框架
。
具体而 言
,
三 国题材的宋元平 话
,
不仅在章回小说的形式体制
、
论释三 国历 史的立 场观点方面 对
《三 国》产生 了巨大影响
,
而且直
接为其情节提炼和结构布局提供了坚实 的基础
。
《三 国》的情节框架
基本上 因袭
《三 国 志平话》
,
胡士莹在
《话本小说概论》中曾将两书
的重要情节作过简单对照
,
读来一 目了然
。
《三 国志平话》的 开头是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作为
“
人 话
”
写起
,
导入东汉末年黄 巾起义
,
以 及由镇压黄巾起义而引起的封建割据
、
群
雄并起
,
一直写到晋王朝统一 三 国
、
刘渊又灭晋终结
,
实际上故事
写 到
“
秋风五丈原
”
诸葛亮死后就结束了
。
从话本的质朴粗犷来看
,
确是文化程度下高的艺人们集体创作的记录
。
这部平话虽 然只有八
万多字
,
但它的容量是很大的
。
它 的情节
、
人物和故事的 发展
,
已
基本上具有
《三 国》的规模
,
只是《三 国》中诸葛亮死后 的十六回
是平话中没有的
。
可以明显地看出
,
《三 国志平话》是《三 国》创作
的一个重要蓝本
。
它 的规模和容量已构成了长篇历史小说的雏形
。
《三 国》的篇幅卜倍于《三国志平话》
,
但是它 并不是对
公三国
5 3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