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演义》徐庶归曹故事源流考论兼论话本与变文的关系以及\'三国学\'的视野与方法
(0 次评价)3809 人阅读0 次下载
将王陵变》 渊源的考论, 希望对这一课题研究工作的 开展能有些微推动的作用。 总之, 以上分析可以使我们这样认为:罗贯中 ( (三国演义》 徐庶归曹故事原本《 三国志》 , 一由( (三国 志· 诸葛亮传》 所载徐庶事衍为《 三国志平话》 的描 写, 成为故事中刘备与徐庶交往情节的基础;一由 ( (三国志》 裴注的启发, 远祖( (史记》 、 ( (汉书》 的记载和 汉代传说, 其更接近的根据是唐五代俗讲变文《 汉将 王陵变》 , 而以宋代说《 汉书》 的话本或《 陵母伏剑》 等 元杂剧中陵母故事为直接的依傍, 写就故事中曹操、 徐母故事情节;—合二为一, 形成徐庶归曹故事构 架。我们据有限资料看到的这一演进的过程己比较 复杂, 而历史的真相无法复原, 实际的状况即其细蕴 化生的过程会更为错综繁复。对此, 本文无法作出 更具体的说明, 但是, 已足以使我们看到《 三国演义》 成书与唐代俗讲—变文关系的密切, 并因此受到 启发, 即《 三国演义》 研究I 需视野的扩大与方法的 更新。 首先, 在题材形式演变研究资料的发掘利用方 面, 《 三国演义》 徐庶归曹故事从历史到小说的演进 过程表明, 《 三国演义》 的取材即其对史传与民间传 统的继承, 固然以前代关于三国的各类文献为主, 却 也有从诸如《 史记》 、 《 汉书》 及说《 汉书》 一类话本等 其他非三国文献中的挪移化用。因此, 《 三国演义》 成书过程及其他相关研究固然应当首重三国资料的 发掘利用, 却又不可画地为牢, 以为“ 说三分” 的艺人 特别是伟大的小说创作家罗贯中只是基于三国旧闻 编述纂集, 并无别样的参考借鉴, 从而把它深层次的 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忽略或遗忘了。应当说, 这种 研究上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 有必要加以 弥补或救正。为此, 《 三国演义》 的研究不仅要就“ 三 国” 论《 三国》 , 而且还要注意《 三国》 与“ 三国” 之外世 界多方面委宛曲折的联系, 以 求更深人地把握《 三国 演义》 与传统文化的广泛联系。这是必要的, 也是可 能的。为此, 研究者必须树立统一的历史观念和加 深对文学发生过程的真正了解, 认识到任何作家、 作 品、 文学现象其实只是统一的历史网络中的一个结, 与之相连的一切都是它赖以存在的条件和参照物; 研究者注重这个“ 结” 的本身, 同时也可以从这一切 的角度加以观照, 得出自己的结论。我们相信, 新的 观念与认识将会给( (三国演义》 研究带来新的开拓变 化, 就是研究《 三国》 以三国为主, 而不唯三国, 更扩 大到从全部传统文化的背景上理解阐释这部伟大的 著作, 以最大限度发明和凸显《 三国演义》 作为传统 6 文化无边无际的网络中一个‘“ 中国结” 的特征。 其次, 上述资料的发掘利用不仅有考察( (三国演 义》 题材形式演变的意义, 也潜在地有作品思想内涵 与前代文化联系的新发现的可能。具体说来, 本文 所考《 三国演义》 徐母故事借自 宋元话本、 唐五代变 文、 汉代有关传说故事、 《 汉书》 、 《 史记》 等, 不只是情 节形式的挪用, 而且包含了以徐母比陵母、 以刘(备) 曹(操)比刘(邦)项(羽)的意义, 表现了作者以宋儒 所谓汉代得天下之正加强尊刘贬曹倾向的比较极端 的用心。从而可以看到, 罗贯中《 三国演义》 拥刘反 曹的政治倾向, 不只是继承了朱子《 纲目》 与民间说 话的传统, 而还有作者自觉的选择与发挥强调。这 与传统的看法就有了区别。 类似的情况还可以举出《 三国演义》 曹操杀吕伯 奢故事的构思, 可能受有《 伍子青变文》 的影响。按 《 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本文及裴注仅叙及曹操因疑 误杀了吕氏家人及宾客, 吕伯奢以外出幸免。《 三国 演义》 敷衍其事, 增饰为曹操在离开吕家出逃的途中 又遇到吕伯奢而残杀之;其出手毒辣与居心不良招 致陈宫的责难, 陈并因此离他而去。这部分增饰的 情节, 固然是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妙手偶得又顺理成 章的杰作, 又似乎只是故事情节即形式的演进, 其实 不然。与《 伍子青变文》 稍加对照, 就可以发现在形 式的借用中, 也几乎不可免地沿袭了变文相应部分 构思之理—曹操答陈宫责难说:“ 伯奢到家, 见杀 死 多 人, 安 肯 干 休 ? 若 率 众 来 追, 必 遭 其 祸 。 Y ,[5 1 (M ) 这与《 伍子青变文》 文字虽有较大不同, 但是, 其所执 之“ 理” , 却与《 伍子青变文》 写渔人坚持回家中为子 青取食, 子骨却疑他“ 不多唤人来捉我以否” [7 ]的想 法, 有相通之处。这里, 我们还无从断定罗贯中是否 也是经由宋元话本或杂剧从《 伍子青变文》 受到启 发, —那将是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之事, —但是 二者之间情景略似, 神理相通, 有所传承, 却是不争 的事实。 笔者认为, 在一些卓有成就的三国学者提出的 “ 三国文化” 背景下继续深人开掘的基础上, 《 三国演 义》 研究也还需要进一步树立统一的大历史与文学 的观念, 放眼全部传统文化的背景以为参照, 把一部 书的学问做得更大, 以期有新的更多的发现。在这 一方面, 已经有学者做出了努力。例如, 程毅中先生 论《 梁公九谏》 第八谏武则天以下油锅相迫, 而狄仁 杰仍坚持进谏, 然后“ 寨衣大步欲跳人油锅” 的情节 说:“ 这种手法常见于民间说唱, 是故作惊人之笔。 元人杂剧《 赚蒯通》 和《 三国志通俗演义》 第十八卷邓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2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12 11:59 , Processed in 0.692988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