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E A U T Y&T I M E S8 3
素练。 ” 但读完这节文字, 读者的心情却更加紧张。 因为作者写
了曹操横槊赋诗, 还举槊刺死了刘馥, 使读者感到已经十分被
动、 处于不利地位的曹操, 却表现得那样的盲目自满和轻敌麻
痹, 他最后全军覆没的命运显然是不可避免的。 这一情节写得
好, 好在它看似旁枝侧出, 实际上却紧紧地与主要矛盾的发展
相结合;它似闲笔而实非闲笔, 似轻松而实紧张, 从容不迫地
将矛盾的发展推向高潮。
而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下,围绕着“风”的
问题, 却又生出一层波澜来。 这就是周瑜在山顶观察曹操战船
排合江上, 连成一片最易着火, 因而感到稳操胜券而志得意满
的时候, 突然一阵风刮来, 将旗角卷起从他脸上拂过, 猛地使
他想到, 如果没有东风将使全部计划落空, 因而急得大叫一声,
口吐鲜血, 不省人事。 这又引出诸葛亮借东风的情节来。 这样
写, 也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情节的曲折紧张, 而更重要的是与前
面写曹操横槊赋诗的轻敌麻痹思想作对比, 表现周瑜在稳操胜
券的情况下, 仍然那样的谨慎和精细, 对这样很容易被忽略的
问题也不放过, 其最终获胜的结局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国演义》 故事情节的安排, 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 : 波
澜层叠,张弛相间, 巧妙曲折,自然紧凑。 这是中国古典长篇
小说在民间“说话”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艺术传统, 《三国演
义》在这方面是最具代表性的。
二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三国演义》 也显示出了高超的艺
术技巧。
《三国演义》 全书写了四百多个人物, 给读者留下鲜明印象
的就有几十个之多, 许多都是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的人物形象。
除了能抓住人物主要性格特征, 通过典型情节加以突出以
外,《三国演义》 的作者已经初步注意到多角度、 多层次地刻画
人物。 比如对曹操这个人物, 作者从拥刘反曹的总体思想倾向
出发, 是把曹操当作一个反面人物来描写的, 强调他的不忠不
义、 奸诈阴险、 凶暴残忍等, 但在书中他毕竟还是一个英雄人
物, 不失他的英雄本色。 作者没有把他简单化、 没有把他写得
一无是处, 而是一个反面的英雄人物。 第一回, 写曹操自己跑
去见善于“知人”的许劭,问他: “我何许人?”许劭回答说:
“子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也。 ” 曹操闻言大喜, 一点也不生
气。 他身处汉末乱世, 终于如许劭所言, 成了一个 “奸雄” 。 作
者在描写他奸诈残忍的同时, 又生动地展现了他思想性格的另
一面, 即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一面。
首先, 是写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他在与刘
备 “煮酒论英雄” 时, 曾说: “夫英雄者, 胸怀大志, 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之机, 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 他确是胸怀大志, 以实
现天下的统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并在不少问题上以此为考
虑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 特别在讨董过程中, 作者处处将他同
那些各怀异志、 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作对比, 写他政治上的卓
见和谋略。 如第四回, 写董卓欺君弄权, 王允宴请旧臣商议讨
伐,但大家慑于董卓的威势,毫无办法, “众官皆哭” 。 这时作
者写: “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 ‘满朝公卿,夜哭到明, 明哭到
夜, 还能哭死董卓否?” 他对那些面对董卓专权而只有哭鼻子
的公卿大臣投以轻蔑和嘲笑,并主动提出担任谋刺董卓的重
任。后来盟军内部互相勾心斗角,各谋私利,袁绍身为盟主,
却按兵不动,不下令乘胜追击董卓。这时这样描写曹操: “操
曰: ‘董贼焚烧宫室, 劫迁天子, 海内震动, 不知所归:此天亡
之时也, 一战而天下定矣。 诸公何疑而不进?’ 众诸侯皆言不
可轻动。 操大怒曰: ‘竖子不足与谋!’ 遂自引兵万余, 领夏侯
、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星夜来赶董卓。 ” 很显
然,这时候的曹操,是一个具有讨董卓、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而高出于群雄之上的政治上有远见卓识的人物。 第五回 《温酒
斩华雄》 一节, 从他对关羽的态度中, 写出他能识才、 爱才, 且
能打破贵贱出身的偏见,坚持 “得功者赏”的正确原则, 又能
从统一大业出发考虑和处理问题。 他不以贵贱论人, 而能打破
偏见, 采取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确实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风
度,与袁术等人成鲜明对比。
官渡之战不仅表现了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上的
远见卓识, 而且表现了他的明智和宽容。 破袁后, 在袁绍军营
中发现了书信一束, 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之书。 有人
劝曹操: “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 ”但他却说: “当绍之
强, 孤亦不能自保, 况他人乎?” 即将书信焚毁, 不予追究 (第
三十回) 。有人认为这也是曹操虚伪的表现,实际上也是他能
从长远利益出发来处理问题的典型例子, 因为当时只是初获胜
利, 袁氏余党势力仍然比较强大, 如果此时整肃内部, 必然动
摇军心, 不利于将来更图大事。 这恰恰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
家的明智和宽容的胸怀。 此外, 他在战斗中又能亲临前线, 身
先士卒。 他渴求贤才, 广泛地招贤纳士, 争取更多的人为自己
服务,因而造成“文有谋臣,武有勇将,威镇山东”的胜利局
面。 他对关羽恩义备至也并非出于奸诈, 而是真心爱才的表现。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 曹操这一面的性格特点, 似乎与他
奸诈的另一面是矛盾的, 实际上却是统一的整体, 完整而丰富
地表现了曹操的性格内容, 从而使得这一形象血肉丰满, 富于
艺术生命力。 值得注意的是, 作者大胆地描写了曹操作为杰出
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特色, 不但没有妨碍作者将他写成一个令
人憎恶的反面人物, 而是恰恰相反, 使这个形象不但令人可恨,
而且令人可怕。
其他如张飞、周瑜、刘备、孙权、吕布等人物的刻画,也
都注意到了其性格的多侧面表现,因而跃然纸上,血肉丰满。
三
《三国演义》 塑造人物很少用工笔细描的方法, 而是用粗线
条勾勒的方法, 但常常简单几笔就能将人物的精神面貌表现出
来。
在生活中, 美与丑、 善与恶、 真与假, 都是对立统一的, 有
假、 恶、 丑, 才能显出真、 善、 美来, 坏和更坏, 美和更美, 也
往往是通过比较才能表现及更加鲜明突出, 这就是艺术表现中
对比、 映衬、 烘托一类艺术手法的生活依据。《三国演义》 在这
方面是很有成功的经验的。
在赤壁之战中, 作者就将周瑜、 鲁肃、 诸葛亮等人对比起
来写, 他不是孤立地把握和表现人物的性格, 而是在人物的相
互关联中去把握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在整个赤壁之战中对
诸葛亮用笔并不很多, 但他的形象却非常突出, 如果将这场战
争比作在一个广阔的舞台上演出的一出威武雄壮的戏剧,那
么, 年轻有为、 机智敢的周瑜就是这出戏的主角, 而诸葛亮则
可以说是这出戏的总导演。 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一切又都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