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时代 2 0 0 6 . 1 0下
8 4
按着他的布置和指挥在活动着和发展着。作者对周瑜是正面
写, 而对诸葛亮是侧面写;写周瑜是实多虚少, 写诸葛亮是虚
多实少。 实际周瑜成了诸葛亮的陪衬, 写周瑜聪明, 是为了写
诸葛亮更聪明。
更突出的例子是第五回的 《温酒斩华雄》 。 这节文字, 是关
羽初露头角的一场战斗, 集中表现了关羽的英勇和威武。 文字
不多, 前后不过一千多字, 而直接写到关羽与华雄战斗的的文
字更少, 但写得有声有色, 把一个高大威武、 生龙活虎的关羽
形象突现了出来。这段文字写关羽,主要是采用虚写的手法,
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作者相信读者的艺术想像力, 并启发和
调动读者的想像力, 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作者在未写关羽之前先写其对手华雄。 他把华雄写得很高
大、很英勇。 但写华雄不是目的,目的是衬托关羽。 实际上华
雄只是一种陪衬、一种铺垫。 写华雄首先写他不平凡的外形:
“其人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 ”接着, 就从实际战斗
中具体地描写他的英勇善战。 这又分几层写 : 先是 “手起刀落”
斩鲍忠于马下, 被董卓提升为都督。 这是第一层。 次写他夜袭
孙坚兵寨, 杀得孙坚狼狈逃窜, 险丧性命, 连头上的红头巾也
换给别人才得以逃脱。 这是第二层。 再次是写他把孙坚的四员
大将之一的祖茂“一刀砍于马下” 。这是第三层。
在上面层层铺垫的基础上, 作者才写关羽出场。 从读者的
阅读心理来看, 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很吸引人的 : 面对如此英勇、
气焰又如此嚣张的华雄, 关羽能战胜他吗?这就造成了一个很
大的悬念,使读者不得不非常关心。
就在这种能否取胜事关重大的悬念之下, 一般的设想, 作
者该放开笔墨,有声有色地去描写这场激烈的战斗了。可是,
跟读者的期望和预料相反, 作者非常巧妙地避开了很容易流于
一般化的正面描写, 而是继续采用了从侧面烘托、 渲染的手法。
关羽如何英勇善战、 华雄如何被斩, 没有一句正面的直接描写,
一切都让读者从音响、 环境气氛, 从人们的反应中, 自己去想
像出来,而效果比直接描写还要好。
作者先从酒上点染。曹操为他酾酒,是为了预祝他胜利,
寄希望于他,也是为了鼓励他, 为他壮壮行色胆气。然而, 酒
的作用又不止于此。关羽并不喝,而是说: “某去便来” 。 这四
个字, 平平常常, 出于关羽之口, 却是掷地有声的响当当的语
言, 是英雄之口。 如此性命攸关的紧急关头, 出语却如此轻松
安闲, 沉稳镇静, 好像不是去跟一个劲敌作殊死的搏斗, 而像
是日常生活中对朋友说去做一件极普通的事情一样。 这就十分
自然又十分有力地表现了关羽对战胜华雄有绝对的把握。 还未
上阵, 单是那幅形象, 那几句平常又不同凡响的话, 就已经渲
染出关羽的英雄气概, 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就已经栩栩如生地
跃然纸上了。
下面写战斗本身, 只用了6 3 个字: “出帐提刀, 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见关外鼓声大振, 喊声大举, 如天摧地塌, 岳撼山崩,
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 鸾铃响处, 马到中军, 云长提华雄之头,
掷于地上, 其酒尚温。 ” 写得是何等的精练, 何等的巧妙, 又何
等的出色!直接写这场战斗的, 连一个字也没有。 但读者从帐
外天摧地塌、 岳撼山崩的鼓声、 喊声, 从众诸侯闻声失色的表
情, 接着又看到了得胜而归的关羽将华雄之头掷于地上, 关羽
的英勇善战, 战斗的紧张激烈, 就全部在读者的想像中了。 聪
明的艺术高手, 是充分相信并且会运用多种方法去充分调动读
者的艺术想像力的; 同时, 在不该浪费笔墨的地方也是不能多
写一个字的。 这里特别值得玩味的是 “其酒尚温” 的那个 “温”
字。这个“温”字真是画龙点睛之笔。 “温”字说明时间之短,
借用华雄的话来说,就是 “为探囊取物”那般轻而易举。 那样
一个令众诸侯闻风丧胆的华雄,关羽不费吹灰之力就战胜了
他,关羽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人物,那还用说吗?读到这里,
读者才领悟到, 作者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华雄, 其实都是在写关
羽;同时也领悟到, 在艺术表现中, 恰当地运用对比、 映衬、 烘
托、 渲染等艺术手法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的。
此外,夸张手法的运用,也是《三国演义》 刻画人物常用
的一种方法。 夸张手法运用的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是否突现人
物的本质特征。 突现了, 读者明知是夸大其词, 却仍然信以为
真, 而且十分喜欢。 如第四十二回写 “张飞大闹长坂桥” , 竟将
曹操身边的夏侯杰 “惊得肝胆碎裂, 倒撞于马下” , 且 “一时弃
枪落盔者,不计其数” ,就将张飞的勇猛和英雄气概表现得非
常突出。
作者简介: 解少华, 郑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编辑:豫 民
【文学 W E N X U E】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