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又一明显的文化特征 。当然这一特征的形成
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
在儒家的信念中,“ 天、 地、 人 ” 是平等的关系,儒家思想
以“ 人 ” 为本,侧重于从“ 人 ” 的角度来观照人生、 社会和自然,
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宣扬伦理道德为人生的最高价
值。汉初陆贾在 《 新语 》 中就说:“ 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
成之,功德相参而道术生焉。 ” 因而在中国哲学体系中,人在
天地之间,对天地有一种内在的道德责任感,人成为天地价
值的中心。从这种基本思想出发,就可以把人生与现实社会
融为一体,人生的价值通过现存世界来表现,不追求现实世
界之外的玄想 。同时,在中国哲学中,人生和人的主体性在
“ 天、 地、 人之才等耳 ” 中得到了肯定和张扬 。使中国传统价
值观上形成了一种“ 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
学,为万世开太平 ” 的入世开拓精神;产生了一种“ 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出现了“ 富贵
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 的大丈夫气概以及“ 孔颜
乐处 ” 的乐观心情;信奉“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 的人生哲学,这
些组成了传统儒家思想观念中的积极进取的思想。这种积
极进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明清士人的评价机制 。
《 三国演义 》 成书于元末明初,就书中纵横开阖的气势而
言,它无疑受到了那个纵横岁月的直接影响。王圻在《 稗史
汇编 》 中说罗贯中本身就是一个“ 有志图王者 ”,因而书中始
终洋溢着一种积极入世的乐观主义精神。当然这种乐观并
非是平日所谓的那种愉悦,而是指一种昂扬向上、 不屈不挠
的抗争精神。从孙策的不相信神道到太史慈的临终因功业
未成而发出的怆然之音,到诸葛亮的六出祁山而始终不放弃
的执著,再到姜维的九伐中原而始终不甘于失败的坚持。另
类的有曹操面对失败时的乐观向上等。都是在作品中传递
出的积极进取的强烈信号 。明清士人们对这些都是报以一
种绝对的肯定和同情。这也表明了一种态度和倾向:那就是
对生命主体意识的高扬和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明清士人
写了很多有关 《 三国演义 》 的诗文,其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关羽
和诸葛亮。这其中固然有道德取向的原因,但他们二人对事
业均持有的那种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
诸葛亮“ 受命于危难之际 ”,彼时刘备正处于其事业的最低
点,但诸葛亮为了报答他的三顾之恩,也为了实现自己心中
酝酿已久的出将入相之梦,因而义无反顾地出山辅佐刘备以
及后来被称为“ 扶不起的阿斗 ” 。事业鼎盛时,他羽扇纶巾,
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事业陷于低潮时他同样百折不挠,为蜀
汉江山鞠躬尽瘁,“ 南伐不毛,五出祁山 ”;这种积极入世的精
神在明清时代受到了士人们的积极推崇 。对于诸葛亮在“ 三
顾茅庐 ” 之后的出山举动,以及以后在追随刘备的过程中建
立了盖世功勋的行为,明清士人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倾慕,一
种向往。 虽然在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遗世独立的高人,并且他
们极具仙风道骨,也一直为许多人所倾慕,但相比于诸葛亮等
那种持积极进取精神的入世者而言,他们始终只有少数的拥
护者 。
传统儒家有“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 之说 。说
明了在传统文化心理中,“ 立言 ” 这种方式并不是士人心目中
最高的人生价值取向。但封建社会那种人才选拔机制使得并
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种“ 立德立功 ” 的机会 。更多的士人都
只能选择“ 立言 ” 这种方式来传递自己对社会的参与意识和
热情 。 对前人作品的评论和改编则是一种变更了形式的“ 立
言 ” 方式。因为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评论者那种直观体
悟的评点方式反而更有利于感情的倾注和对事物本身做出
一些倾向性评价。我们在传统的作品评价中很难看到一种比
较理性或逻辑思维非常严密的例子。极为强烈的入世精神导
致他们在评论作品时很难心平气和地远离客体本身而做出
一些比较公允的评价。当然这也是文学作品接受过程中所出
现的浓郁的传统文化投影。
中国历代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因而在封建社会出
现了士人集文学家和政治家于一身的特殊现象。这些对入世
精神的张扬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士大夫由于“ 受禄于
吾君 ”,他们在经济上对封建君主的依赖性决定了他们在政
治上对最高的统治者及权势的顺从和依附(他们自身的角色
期待和自我身份的设定也是重要原因)。他们普遍有“ 忠君 ”
思想,使得士大夫文人即使是一生颠沛流离,历经磨难或仕途
不畅,屡遭贬谪,也依然不改变“ 葵藿倾太阳 ” 的初衷。另一
方面,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的文人,怀抱济世救
民的忧患意识,但他们又不能完全超越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 。
因而,以“ 立言 ” 方式提出改变不合理现实的社会政治理想,
并以对这种理想的执著追求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否
定,又成为士大夫文人的普遍价值取向。通过对 《 三国演义 》
进行评点而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也是一种表达方式。托名李
贽的评点本里所流露出的浓厚的对现实的针砭和嘲弄,以及
比照历史的做法也是这种心态的极好体现,同时这种心态也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批评接受方式。例如前文提到章
学诚等人因为对忠义理解的不同而导致对同一历史事件得
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同样,也正是这种强烈的入世精神使
得他们能充分释放和宣泄他们被压抑的情感和情绪,从而获
得心理上的平衡。 “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他们利用评
点作品,把自己在现实中由于受压抑而蓄积的心理情绪一无
遗漏地倾注到对艺术作品的玩味、 体悟和评价中去。另外这
种鉴赏方式还能使士大夫在精神领域(包括艺术)内达到自
我实现的目的。
在 《 三国演义 》 的诸评点本中,我们通常能感觉出评点者
371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