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6
可是“刚而自矜”的关羽很快将诸葛亮的话抛之脑后,不近情理地拒绝了东
吴提亲,使吴蜀反目成仇,自己也败走麦城、身死人手。
刘备得知关羽遇害消息后,完全丧失了理智,决定举倾国之兵伐吴,为关
羽报仇。 紧接着张飞也因怒虐部下而被暗杀,刘备原本已经怒不可遏,听到这
一噩耗后更加气急败坏,“义”令智昏,坚决要除灭东吴而后快。赵云劝谏刘
备 “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 , “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 ,希望刘备 “以
天下为重”,刘备不听。学士秦宓劝谏刘备不要“徇小义”而致国家颠覆,
刘备命武士将他推出斩首。诸葛亮闻知,即上表救秦宓。表中说:“但念迁汉
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先主看
毕,掷表于地曰:“朕意已决,无得再谏!”被仇恨冲昏头脑的刘备根本就听不
进任何劝阻,认为这是他们兄弟的家务事,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过问,把兄弟间
的义气完全置于国家利益之上。面对刘关张之间“义气”的硬核,诸葛亮的
智慧一无所用,只能哀叹:“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也。”
刘备“义”令智昏,决意伐吴,这一“昏招”使蜀汉元气大伤,既破坏了
诸葛亮早已制定的战略方针,自己也败死白帝城。《孙子兵法》说:“将听吾
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 作为一名智者,为个人计算,
如果无法劝阻刘备,诸葛亮本可效法范增等历代谋臣,选择归隐或另投明主,
以终止个人蹈入无可挽回的悲剧;但是作为骨子里都充溢着忠诚的臣子,道
义感却让他觉得这样有失为臣之德。道德和智慧在他的心灵深处激烈地斗
争,诸葛亮置身于道德和智慧不能兼顾的两难窘境。诸葛亮出于忠义选择以
人谋辅佐刘备逆天兴汉,刘备也是出于对忠义的践行举全国之力为关张报
仇,使诸葛亮谋略智慧的心血付之东流。 从同一伦理原则出发,效果却背道而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