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4
总的倾向却与三国历史发展的总进程,亦即与《三国演义》情节演变的总
趋势相矛盾。诸葛亮的全部决策描动,与“鼎足三分”的局面相始终,这
是孔明的杰出处,也是他的悲剧所在。因为“三分”既非孔明的最终理想,
也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而他的“一统天下”的宏图在他手中
没有实现,在他的继承人手中也没有实现。 《三国演义》不愿意承认这是诸
葛亮决策的缺陷所造成的,于是在艺术上采取了种种扬长避短、隐恶扬善
的手法。比如大多数失误,都被处理成诸葛亮不在场或不幸被他言中;比
如突出敌手之强或强调天意难回之类,尤妙在写六出祁山,孔明改变了前
几次兵出陇右的迂回战术,自斜谷直至剑阁,连下十四个大寨分屯军马,
以为久计,又造木牛流马搬运粮米,且于渭南大败司马懿,魏兵十伤八九,
蜀兵直逼长安,眼看胜利在望,不料孔明旧病复发,命在旦夕,五丈原禳
星以增寿(这大约就是所谓“近妖”之一证) ,祈禳已及六夜,主灯明亮,
忽被魏延将灯不慎扑灭,孔明之死遂无可挽回,给读者留下无穷惋怅之情。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正是《三国演义》的高明之处。
然而,最最要紧的还在于:诸葛亮的决策活动容有这样那样的失误或
不足,但从他之所以决策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德,却足以传千秋万代而
不泯。他之出山,经历了一个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到
积极用世、拯民于水火的抉择,经历了对于曹操、孙权等强者的摒弃和对
刘备的拥戴的抉择。据《蜀记》载,晋初一些士大夫“多讥亮托身非所” ,
其实,他的杰出之点恰好在此。诸葛亮在隆中时,与崔州平、石广元、孟
公威、徐元直四人为密友,谓四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 ,问其志若何,但
笑而不答。裴松之以为: “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于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