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2
生力量的大量损耗, “益州疲敝” ,确实处于“危急存亡之秋” 。相形之下,
曹魏“其势甚大,急难动摇,当徐徐缓图” ,不由孔明不谨慎从事。
二是主观心理因素的负担。刘备托孤,至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孔明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
“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心,继之以死乎!”无论刘备托孤之辞是
真心还是权术,他这种不同寻常的做法,无疑给诸葛亮增添了巨大的责任
感,或者说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所以“受命以来,凤夜忧思,恐付托不
效,以伤先帝之明” ,若稍一不慎,即可“生疑隙不逞之衅” ,为此,他必
须兢兢业业,保证自己的决策必须是万无一失的,这就是他变得万分小心
的根本原因。
诸葛亮的谨慎,表现在北伐的问题上,就是不“弄险” ,从决策科学的
角度看,即企图以最低的风险度,去换取最大的效益。诸葛亮初出祁山,
用马谡反间之计,使魏将司马懿削职回乡,蜀之大患已去,新任之大都督
驸马夏侯*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魏延献策曰:
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
十日,可
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往横门邸阁而去。某却从东方
而来,丞相可
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魏延此计,固有相当之风险度(孔明所谓“倘有人进言,于山中以兵
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并大伤锐气”是也) ,但确为知彼知己,发挥主观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