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3
二、诸葛亮“空城计"史载有分歧
裴松之不仅对文聘“空城计”提出了疑义,他更对所引《蜀记》所载
诸葛亮“空城计”提出了驳斥。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蜀记》 “郭冲三事”载:
(诸葛)亮屯于阳平, 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 亮惟留万人守城。 晋宣帝(司
马懿)率十二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
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
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
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
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
手大笑曰: “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 ”候逻还白,如亮所
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裴松之是不相信这段记载的。他认为,考察史实,诸葛亮从来没有在
阳平关拒守魏军,司马懿也没有到阳平关与诸葛亮交过战。诸葛亮初屯阳
平关在蜀建兴五年(227 年), 那时司马懿正以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而屯于宛
城,两人相距一千多里以外,当无可能进行交兵。司马懿后来对诸葛亮用
兵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蜀建兴八年与曹真等三路伐蜀,他由西城进军丹
口,遇雨班师,双方并未接触;另两次是诸葛亮最后二次北伐时,他在魏
境的祁山与渭南相拒,足迹亦未至阳平关。从情理分析,司马懿既举兵二
十万,又知诸葛亮“兵少力弱” , “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
走乎?”再者《魏延传》明说: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
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 ”一向谨慎的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