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从“演”的角度看,罗贯中常用的手段之二是抑扬。取舍是对史书载
录的选择,抑扬则是在有史书依据的前提下,对人物褒贬力度的主观增减。
如抗曹的统一战线,鲁肃是决策者,周瑜是统帅,诸葛亮则处于“求人”
的无奈境地;罗贯中却大写他化被动为主动, “不用我去求人,偏使人来求
我” (毛宗岗《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回评) ,既玩弄老实人鲁肃于股掌之
上,在机巧人周瑜面前也处处超胜一筹(淡也,使之浓;浓也,使之淡) ,
这就是抑扬的妙用。
从“演”的角度看,罗贯中常用的手段之三是虚构。演义文体的虚实
问题,是从它与史书载录的关系推衍出来的。人们多将史书上有记载的称
做“实” ,而把缺乏史书依据的称做“虚” 。章学诚说: “惟《三国演义》 ,
则七分实事, 三分虚构。 ” [12]所谓 “七实三虚” , 指的就是取材于史书的 “实
事”与虚构所占的比重。史家也会“舍弃” ,实际上是“将有作无” ;史家
也会抑扬,实际上是“轻重倒置” :这些本都可以算是不真;但他终究不能
“无中生有” ,不能编造历史。小说家就不同了。当他发现从现成“史料”
中不能选取“合适”的材料,便会把想象的内容加到作品中去,使之成为
符合自己需要的“事实” ,这就是虚构。刘廷玑说: “演义者,本有其事而
添设敷演,非无中生有者比也。 ”[13]但他仍不能不承认: “桃园结义、战阵
回合,不脱稗官窠臼” ,实际上是默认了小说家虚构的特权。
对“演”义来说,虚构是突现“义”的重要途径。但虚构不等于胡编
乱诌。 演义的创作过程是一个作家与素材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
一个使主客体趋于一致的合目性的活动过程。用金丰在《 〈精忠演义说本岳
王全传〉序》的话说,为了“服考古之心” ,得充分采用既有的史料,给人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