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以可信性;为了“动一时之听” ,他又得巧妙地加以虚构,以增加可读性。
综观全部《三国志演义》 ,由罗贯中精心结撰、独立创造的情节,诸如“桃
园结义” 、 “三顾草庐” 、 “舌战群儒” 、 “草船借箭” 、 “华容放曹” 、 “单刀赴
会” 、 “刮骨疗毒” 、 “失街亭” 、 “空城计” 、 “遗恨五丈原”等,都是为了阐
发其中的“义”而创作的充满美的意蕴的名篇,堪称“演”之为道,各臻
其妙的结晶。有人对虚构深恶痛绝,如李慈铭《荀学斋日记》宣言: “余素
恶《三国志演义》 ,以其事多近似而乱真也。 ”他不懂得, “近似而乱真”恰
是虚构的极境。桃园结义、秉烛达旦、华容道等等虽属虚构,却被数百年
来无数读者当作历史接受了,甚至连明悉历史真相的读者也宁愿它就是史
实,仿佛这种虚构比史实更合乎生活的和历史的逻辑,这才是虚构的成功。
尤其要指出的是,在《三国志演义》中,章学诚所谓“论次多实,而
彩艳殊乏”并不存在;写“实” ,同样可以臻于“美”的意境。如三顾茅庐,
乃是史书认可的“实事” ,罗贯中不仅将情节写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而
且将隆中景色写得幽美多彩、深邃秀丽。一顾时,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
而泉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松莫交翠,猿鹤相亲” ;二顾时,
“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 ;三顾时, “徐步而入,纵
目观之,自然幽雅,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榻之上” ,及孔明醒来以后,口吟
诗曰: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于是,一
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卧龙,终于出现在读者面前。徐时栋《烟
屿楼笔记》说: “史事演义,惟罗贯中之《三国演义》最佳。其人博极典籍,
非特借陈志裴注,敷衍成书而已;往往正史及注并无此语,而杂史小说乃
遇见之,知其书中无来历者希矣。至其序次前后,变化生色,亦复高出稗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