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演义文体的典范
(0 次评价)7183 人阅读0 次下载
15 以他创造的将史书文本“演”成小说文本之“道” ,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罗贯中创造了哪些“演”义之道呢?梁寅《诗演义·自序》曾说,其 书是为幼学而作, “博稽训诂,以启其塞,根之义理,以达其义。隐也,使 之显;略也,使之详。 ”梁寅之言,尚是从“义”的角度来说的;兹借来剖 分罗贯中对史事之“演” ,大致可归结为如下数种形态:隐也,使之显;略 也,使之详;淡也,使之浓;散也,使之聚;无也,使之有,……等等。 也可以反过来说:显也,使之隐;详也,使之略;浓也,使之淡;聚也, 使之散;有也,使之无,……等等。如刘备讨董卓一事, 《三国志》并无记 载,惟裴松之注引《英雄记》云: “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 卓。 ”只作了简单交代。董卓帐前第一员骁将华雄,本为孙坚所斩,后来可 能讹传为关公所为。罗贯中“采小说”入演义,用浓墨重彩添写了“温酒 斩华雄”的故事; 《三国志平话》叙“论英会” ,仅短短的 25 字: “无数日, 曹相请玄德筵会,名曰论英会。唬得皇叔坠其筋骨。会散。 ”罗贯中却演成 “青梅煮酒论英雄”一段极精彩的文字。 从“演”的角度看,罗贯中常用的手段之一是取舍,即从史书文本中 选取对他有用的材料,加以强化(略也,使之详;淡也,使之浓) ,而把他 认为不重要的材料抛弃掉(有也,使之无) 。如“三顾茅庐”一事,陈寿似 并不看重,在《诸葛亮传》中只用了“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几个字。但在《三国志演义》中,却成了最重要的关目,不惜以浓墨重彩 敷写之,使之成为传诵千古的佳话,这就是小说家的本领。 取舍还有另一层含义,即在具有歧义的诸多材料中,挑选符合要求的 材料。以三顾茅庐为例, 《诸葛亮传》裴松之注云: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04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7-7 21:47 , Processed in 0.86856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