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争” 。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之后,大小战争从未真正停息过。人们思考得最多
的,基本不是“什么是战争”这种思辩性的问题,而是如何赢得战争这种
功利性的问题。 《孙子·谋攻篇》云: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 ”诸葛亮以天才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身份,始终居于《三
国志演义》的核心,并为后世历史小说军师型形象制定出最高的标准。 《三
国志演义》对诸葛亮的推戴,建立在士大夫的“行藏出处”的人生观,与
普通民众赞赏谋略智慧的契合点上,这是它的“义”具有久远生命力的第
二个基点。
3、 “关张之义,尤宜尚也” 。
关张之“义” ,是演《三国志》蕴含之义的“义”中之“义” 。与《平
话》突出张飞的“胡”不同, 《三国志演义》着力渲染的是关羽的“义” ,
反映了思想底蕴的深化。三国是“天下大乱,豪杰并起”的时代,平话亦
作于情况类似的元代,民心思乱,故欣赏张飞的“胡” 。而《演义》作于明
初,经历了长期动乱以后,民心思定,希望建立起合理的社会秩序,关羽
的“义”便成了肯定的对象。 “义”有“宜”的意思,是为社会公认的处理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不是真正的“义” ,就得经受“利” 、 “害”
两方面的考验。既不能“求生以遗不义之名” ,更不能“见利而忘义” 。吕
布之所以受到鄙薄, 就是因为他 “背恩诛董卓, 忘义杀丁原” 。 关公则是 “义”
的化身。当死守下邳,身陷绝地时,关公起初决心仗义而死,张辽遂举三
罪以证明死之无价值:误主丧身,诚为不美;负倚托之重,实为不义;不
思匡扶汉室,拯救生灵,安为义?也就是说,死不过“成匹夫之勇” ;不死,
反倒是“义”的行为。于是关公提出了三个条件:只降汉帝不降曹公;二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