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演义文体的典范
(0 次评价)7174 人阅读0 次下载
10 战,玄德曰: “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愿入襄阳矣。 ”于是引十数万百 姓,一程程挨着往江陵进发,步行二十馀日,被曹操一日一夜赶上,遂遭 致当阳夏口之败。孔明、简雍从战局考虑,曾建议暂弃百姓,都为他所拒 绝。小说引习凿齿之论曰: “刘玄德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迫事危, 而言不失道。追景昇之坟,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其所 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 刘备充分认识“若济大事,必以人为本”的真理,他对人的看重,已大大 超出“投醪抚寒” 、 “含蓼问疾”的水平,更同那种“不以人为念”的行径 有本质的区别。这就揭示了刘备被推崇为“明主”的根本原因。小说对曹 操的态度,往往随“义”与“不义”为转移:曹操下令禁止军人作践麦田, 小说是赞扬的;曹操大肆屠戮无辜百姓,小说又是谴责的。孔融所谓“曹 操不仁,残害百姓,倚势豪强” ,是小说的主调。 “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 天下人负我”这两句“教万代人骂”的言语,所包含的超出常人容忍限度 的极端利己主义,则将曹操永远地钉在耻辱柱上。 《三国志演义》对刘备的 推戴,建立在儒家“民贵君轻”的政治道德观,与普通民众渴慕明君的契 合点上,这是它的“义”具有久远生命力的第一个基点。 2、 “其最尚者,孔明之忠,昭如日星,古今仰之” 。 诸葛亮形象的改造和创新,是罗贯中超越《三国志平话》最为高明的 一着。除了将诸葛亮的决策作为提挈全书的主线外,诸葛亮所体现的精神 风范,实堪传之千秋万代而不泯。在演义所叙兴废争战的大格局中,又有 个人命运去留的小格局,遂纽结派生出种种矛盾来。作为典型的士大夫, 诸葛亮的内心经历了从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 到积极用世、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04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7-6 20:57 , Processed in 0.54111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