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将军” ;历史上袁绍曾封邟乡侯, 《演义》却误为“祁乡侯” ;曹操大将李典
本系山阳巨野人, 《演义》却误为“山阳巨鹿人”……像这些对情节发展、
人物塑造毫无益处,只能给广大读者留下错误印象的问题,有没有必要继
续错下去?我认为应该予以校正。 1985 年 1 月, 我和任昭坤合写 《试谈 〈三
国演义〉的地理错误——从渭南之战说起》一文○1,对《三国》中的地理
错误作了初步归纳,明确提出: “应该对《三国演义》加以认真的校理,整
理出一种新的本子。 ” 1986-1987 年, 我与谭良啸合作编著 《三国演义辞典》 ,
我对《演义》中的人物、情节作了大量考证,仅《人物》辞条就加了 623
条按语,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指出《演义》中的“技术性错误” 。例如:毛本
《三国》说董贵妃是董承之妹(第 24 回) ,我的按语是: “据《后汉书·伏
皇后纪》 ,董贵人( 《三国演义》作“董贵妃” )应为董承之女。 ” 《演义》说
曹宇是魏文帝曹丕之子(第 106 回) ,我的按语是: “据《三国志·魏书·武
文世王公传》 ,曹宇系曹操之子,为曹操环夫人所生。 ”……通过这样一番
扎实的工作,我对《三国演义》中的“技术性错误”的认识更加全面,越
来越感到重新校理《三国演义》是时代的需要,是我们这一代学者应该承
担的历史使命。于是,1990 年初,我毅然开始了这一浩繁的学术工程。
在校理过程中,我将自己的认识加以提炼深化,接连发表了两篇比较
有分量的论文: 《再谈〈三国演义〉的地理错误》②和《重新校理〈三国演
义〉的几个问题》③。前一篇论文,进一步系统分析了《三国演义》中的
地理错误,将其归纳为八种:政区概念错误、大小地名混淆、误用后代地
名、古今地名混用、方位错乱、地名误植、地名混位、地名文字错讹。后
一篇论文,则站在更高的立足点上,从更广阔的视野观察问题,首次明确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