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作“可以任人打扮的女孩” ,随心所欲地予以解释;套用时髦的术语,把人
物形象纳入自己主观认识的框子;观点摇摆,忽左忽右,片面追求新奇而
不管是否符合作品的实际……诸如此类不实事求是的现象,在古典文学研
究中还时有表现。……
这篇论文,得到学界许多同行的赞同。 《文学遗产》1985 年第 3 期发表
许建中、杨凌芬《1984 年明清小说研究中的新特点和新方法》一文,对本
文予以好评;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年鉴》 1984 卷、 《中国文学研究年鉴》 1985
卷均对本文予以肯定。
在我的《三国》人物论中,以下诸篇比较突出:
1. 《智慧忠贞,万古流芳:论诸葛亮形象》 ,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年第 3 期。
2. 《明君与枭雄——论刘备形象》 ,载《文学与文化》创刊号(2010 年
第 1 期) 。
3. 《用市民意识改造的英雄——论张飞形象》 ,载《中国文学研究》第
八辑,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编,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 年 4 月第
1 版。
4. 《论赵云》 ,载《三国演义学刊》第2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6 年 8 月第 1 版) 。
5. 《再论曹操形象》 ,载《中华文化论坛》2007 年第 3 期。
(三)关于创作方法
关于《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过去数十年间,学者们提出了四种观
点: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主要是浪漫主义的,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