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试论《三国志演义》与《通鉴》《通鉴纲目》之关系
(0 次评价)8146 人阅读0 次下载
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 试论《三国志演义》与《通鉴》 《通鉴纲目》之 关系 纪德君 内容提要 :《三国志演义》的整体叙事框架主要源自于《资治通鉴》和《资治通 鉴纲目》:其外在的结构体式,诸如分卷、分则、立题目,每卷标明所叙之事的年代起 迄,以及正文中常常标出纪元朝号等等,都显示了《演义》与《通鉴》和《通鉴纲目》 的密切联系;而其内在的叙事结构也基本上是“通鉴”式的。至于其帝蜀寇魏的思想倾 向,也明显受到了《通鉴纲目》的影响。因此,研究《演义》的成书过程,应充分重视 《通鉴》和《通鉴纲目》曾经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三国志演义》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纲目》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下称《演义》)主要是依据民间讲史,还是 依据史传来建构故事,展开叙事的?对此,研究者一直持有不同意见。一 种意见认为罗贯中主要是“依史以演义”[1]的。明人高儒《百川书志》即 称《演义》的最大特点是“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 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 [2](P227)其所谓“据正史”,意即依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等; “采 小说”,盖指宋元以来的“说三分”及三国戏等;概言之,《演义》乃是 作者依据正史,间采小说编演而成的。鲁迅先生也指出《演义》是罗氏“排 比陈寿 《三国志》 及裴松之注, 间亦仍采平话, 又加推演而作之” [3](P129)。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演义》是“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 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 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的[4](P18);尤其是《三国志平话》,乃是《演义》 创作的蓝本,是《演义》“建构情节的主要依据”[5](P741),它“无论在 情节上,或对人物的评价上,都已为后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画出了基 本轮廓”[6](P300)。新近出版的《明代小说史》也称《演义》“在艺术结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04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4 17:55 , Processed in 0.47834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