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45
尤其是在战争中,一个情报可使一场战斗败北,也可能使全军覆没;做为
军事统帅的曹操自然不会不知道其中利害,然而曹操“命尽焚之” ,且“更
不再问” 。应该说这才是曹操内心的真实流露,才是他本性、本质的真实体
现。前后两件事有如此明显的反差,当然不是因为曹操的个人品质、道德
观念突然提高了;也不是所谓他的奸诈虚伪所使然;而是因为所处地位、
心态,环境、条件不同而已。此时的曹操,不仅是掌握几十万军队的统帅,
而且权力之大, “挟天子以令诸侯” ;再也不因被追捕缉拿而紧张和不安,
不因害怕被人“告密” 、率众追杀以“遭其祸”而焦灼和忧虑,因而才有平
和、大度、宽容的心境、心态、心情、心理,才会以寻常之心对待如此不
寻常之事,即使在这些“诸人”中有一、二真心向敌者,也无碍大局,勿
庸多虑。曹操还设身处地考虑: “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
这不仅为通敌“诸人”通情达理地进行了开脱,而且无意间也为自己证明
了杀吕伯奢及全家的行为,并非是凶残暴戾、奸诈自私行为,而是在当时
环境、条件下所产生的必然心理、必然行为。
第三,陈宫说曹操“大不义” ,是从其“知而故杀”的这件事的性质来
说的;而曹操“知而故杀” ,是从后果也就是为免“遭其祸”上考虑的。我
们不妨分析一下曹操为免遭其祸而采取的行为是义还是不义。曹操只身谋
刺董卓,这当然是义的行为;谋刺未成,在奔逃途中因错杀吕家多人,为
防其知悉后率众来追,只有狠心杀掉吕伯奢本人,以后才有可能召集诸侯
大军讨伐董卓;所以从这前前后后的因果关系来看,曹操为免遭其祸而故
意将吕伯奢杀害的行为也并不是不可以理解和谅解的,也不能说就是不义
的行为。只不过人们总觉得明知其无辜而“故杀”是不应该的,是难以接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