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44
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 (第四回) ,应该说也在情理之中,其逻辑
推理、思维推理也并无太偏颇之处;而且就现实生活的可能性来说,也并
非绝无可能。在当时的那种急迫情况下,曹操还能选择什么呢?再说又能
有多少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去判定更加理智、更为正确的做法呢?
“人的心理是由于外界事物或现象作用于大脑而产生的。因此,人的心理
内容也被客观现实所规定。人固然可以支配自己的言行,可是他支配自己
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其终极的原因都不在他自己,而是他所处于其中的客
观现实。 ” (16)
其次,义与不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天论是在做事或做人上,都是
一个原则性问题,都是其衡量和评判的最主要的道德标准、行为标准,是
处理人际关系之间最重要的准则之一。被人们传颂千古、奉为典范的“桃
园三结义” , 其实质不就是一个 “义” 吗?陈宫说曹操杀吕伯奢是 “大不义”
(不仅是“不义” ) ,这使熟读诗书、一心大展宏图的曹操不能不在心理上
引起强烈的反感、抵触情绪,本来想要说明自己并非不义,是事到临头,
迫不得已,反而在冲动的心理支配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由脱口而出: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第四回) 。很显然,这是在应激状
态下的一句情绪化语言,未必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官渡之战中,在一次
大败袁绍后清理战场时, “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
暗通之书。左右曰: ‘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 。操曰: ‘当绍之强,孤
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 (第三十回)如果把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看作是他的本性的话,那么,还有
什么比“里通外国” ,比在暗地里被出卖而更“负我” 、更危险可恨的呢?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