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2
要她。于是尝试着将几百年前罗氏的本意毫不保留地传播开去,从此我只
需无愧、孤独地等待。抑或像罗贯中一样再等几百年,抑或海枯石烂……
笔者认为罗贯中先是从《三国志》等史书、民间故事以及“三国”前
后的朝代变迁中,感悟出了引起天下分合变化的内在动力和规律,之后再
回到具体的“三国”时代,用通俗的语言和章回小说的形式写出了《三国
志通俗演义》这部文学作品。它虽然相对于历史是残缺不全的,但相对于
它自身的哲学却一一对应,甚至一个人不多,一支箭不少。正所谓:古人
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
在罗贯中眼中,史、哲、文的关系是哲学高于历史,文学高于哲学。
“演义”二字就指这一境界的高级文学,而不是历史之上或之下的普通文
学。所以要完全看懂它需要两步:一是看表面文字,打打杀杀、尔虞我诈,
以获得感官享受,即好看。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内在的哲学理念,
化解阅读过程中的种种矛盾,最终与作者产生共鸣并升华至文学的真实境
界。除此之外,如果想了解“三国”历史就应当去看《三国志》 ,那里更可
靠,因为《三国演义》是从它“通俗演义”而来。
罗贯中在引用史料演绎他的世界观时,坚持的增削原则是大事件尽量
遵循史实,小事件则不拘一格,以使其更具有合理性与普遍性。就归纳法
而言,小事件的虚与实也确实无足轻重。叫人不可思议的是,罗贯中在达
到哲学与文学上的对应之后,还做到了“七分”尊重史实。几乎让历史、
哲学和文学三者重合。这不得不让人相信他的确是触摸到了“三国”历史
时期人性和社会的本质。不愧是文章天成,妙手偶得。这种重合程度在中
国四大名著中也只有《三国演义》达到了。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