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略论《三国演义》的语言面貌
(0 次评价)7591 人阅读0 次下载
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26 40-50 年代吕叔湘、 高名凯等先生对于禅宗语录词汇语法现象的探求,其后 日本太田辰夫先生的《中国语历史文法》也作了细致的探讨,但影响大、 成果多的却是近 20 年来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对于近代汉语的研究。 这些研究 成果表明,东汉时期汉语中已经出现言文的分歧,而到宋人话本即已成为 比较纯粹的古白话。 因而从东汉至宋初这将近 1000 年的时期正可以看作古 白话的酝酿、萌芽、发展乃至成熟的时期。 (注:这是就汉语书面语言而论 的,若论汉语口语中古白话的形成,或许要早至晚唐五代时期。 )[4](p.6) 在此期间接近口语的作品,我们可以据其出现口语成分的多少,来判定其 古白话性质的强弱。而宋初之后的古白话作品,除了必要的继承之外,若 再有较多的文言成分出现,则不应是一种自然的语言,而是出于某种需要 而人为地“文言化”的结果。 《三国演义》的语言中搀杂了不少必要继承之外的文言成分,它当然 也不是一种自然的语言:考究其文言成分搀入的缘由,或许正是因为它所 反映的是历史故事,为了营造历史的气氛,体现历史人物与后世现实生活 的天然距离,并将读者听者引入所描写的历史故事之中,因而在古白话的 基础上涂抹上文言的色彩。而这种以古白话为基础搀杂部分文言成分的语 言形式出现以后, 尽管受到后世不少人的批评,[12](p.236)但却收到了很好 的艺术效果,并且为《三国演义》之后多种演义体历史小说,例如《列国 志传》 、 《隋唐演义》等文白比例程度不同地仿用,以致成为一种独特的语 言形式,我们姑且称之为“历史演义体语言” 。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关著述在涉及《三国演义》的语言面貌时, 或可介绍这种历史演义体语言在古白话基础上搀杂文言成分的独特性质,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04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7-14 09:29 , Processed in 3.88794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