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25
示“夜里”义的“夜间” 、表示“眼目”义的“眼睛” 、表示“鞋子”义的
“鞋” 、表示“使令”义的“着” 、表示“悚惧”义的“惧怕” 、表示“求索”
义的“要” 、表示“即日”义的“当日” , 《三国演义》在广泛使用口语词语
的同时,又夹用与这些口语词语相应的文言词语,无疑人为地增强了全书
的文言色彩。此外, 《三国演义》在叙述人物说话时也基本上用“曰” ,而
很少用“道” 、 “说”等使用最广的口语词语。[10](p.172)
以上我们采用抽样的方式,举例对《三国演义》的总体语言面貌作了
大略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该书以古白话作为基础语言,但其中也夹杂
着一些文言成分。 由于古白话是自书面语与口语渐生区分之后逐渐形成的,
而且这个过程并不短暂,因而存在着不易分清的一面。早在 20 世纪初期,
“白话”一词是用以专指与文言相对的现代语体文的,而对此前汉语的书
面语言则统称为文言。即便到了上个世纪 30-40 年代,学者们已经注意到
古代汉语中文言与古白话的区别,也仍然有以“文言”统称之的情况。若
再细分,则称后世受“时代变迁的影响”的语言中“竭力仿效古人,用古
语代今语”者为“正统文言” ;而称“容纳许多口语的成分”者为“通俗文
言” 。[3](p.4)这样统称或许正是《辞海》1979 年、1989 年、1999 年三版以
及诸多文学史著作在提及《三国演义》语言时多以文言或浅近文言来说明
的一个原因。较早使用“古白话”这一术语的是黎锦熙先生的《国语运动
史纲·序》 ,[11](p.105)也有人称为“早期白话” 、 “旧白话” ,可见主要是为
了与指现代语体文的“白话”相区别。随着研究的深入,作为古代汉语中
与文言相对的古白话,如今已成为内涵确定、概念明确的汉语史学科的术
语,并且取代其他术语而被广泛使用。对于古白话的研究,肇始于 20 世纪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