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24
文言因素的又一个表现是文言词语的使用。这里所说的文言词语,也
是指古白话对正统文言必要继承之外的那些文言词语,也即在古白话中已
经产生了口语词语而不用,却选择了那些相应的文言词语。 (注:这里主要
是讨论《三国演义》的词语使用;若论及常用词的历时发展与历时替换,
则情况更为复杂。可参看汪维辉: 《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有关章节,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例如第七十八回中的文言常用词语就有“闻
关公父子遇害”的“闻” 、 “扶入内殿”的“入” 、 “号恸而来”的“号恸” 、
“乘时而伐之”的“时” 、 “直至跃龙祠前”的“至” 、 “仰观那树”的“观” 、
“无不惧孤”的“惧” 、 “言讫”的“言” 、 “隐几而寐”的“寐” 、 “仗剑砍
操”的“仗” 、 “忽然惊觉”的“觉” 、 “世所罕有”的“罕有” 、 “被犬咬足
指”的“足” 、 “我修一书”的“修”与“书” 、 “遣人送与我家”的“遣” 、
“取《青囊书》来赠公”的“赠” 、 “持回家”的“持” 、 “赍诰敕赴东吴”
的“赍” 、 “昨宵复梦”的“宵” 、 “目不见物”的“目” 、 “多造丝履”的“履” 、
“必令女伎奏乐上食”的“令” 、 “百官悚惧”的“悚惧” 、 “索得诏命在此”
的“索” 、 “丕即日登位”的“即日”等等。其实在此前的汉语口语中已经
新生了表示“听闻”义的“听说” 、表示“进入”义的“进” “进入” 、表示
“号恸”义的“痛哭” 、表示“时机”义的“机” “时机” 、表示“至到”义
的“来到” 、表示“观看”义的“看” “观看” 、表示“惧怕”义的“怕” 、
表示“说话”义的“说” 、表示“寝寐”义的“睡” 、表示“持拿”义的“拿” 、
表示“睡醒”义的“醒” 、表示“罕有”义的“稀少” 、表示“足”义的“脚” 、
表示“书写”义的“写”与“书信”义的“信” 、表示“派遣”义的“差”
“差遣” 、表示“赠与”义的“赠送” 、表示“携拿”义的“拿” “带” 、表
打分:
0 星